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语用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话语互动模式研究

作者

席艺涵

武昌理工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4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大学英语是一门覆盖面广,影响较大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话语互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育人机遇。但传统英语教学注重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而对于思政元素在课堂话语中的有效传达重视不够。语用学理论以其深刻解释交际行为的动态性和意图性为建构具有语言教学功能和价值引导双重功能的互动模式奠定理论支持。挖掘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话语互动的价值有利于优化课堂话语生态、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相统一。

一、依托语用规则设计思政话题引导路径

语用规则强调语言使用需要在具体语境中顺应交际目的和逻辑链条。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当中,建构符合语言交际规律的话题引导路径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思政内容的认知和内化。在英语教学中合理筹划话题推进的先后顺序和设置逻辑关联能够让思政话语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避免生硬灌输并增强话语互动有效性和吸引力 [1]。

在讲解大学英语教材中关于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全球化与文化身份)的单元时,教师可以在语用规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思政话题的指导路径。先以一段英文新闻视频引入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碰撞的现象,抛出“How do we preserve our cultural identity while embracingglobalization?”(我们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如何保护文化身份)这一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呈现了几个由于文化误解而造成国际交流受阻的英语小故事,并从语言表达、文化内涵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接着,文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际传播中的成功案例,例如故宫文创产品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讨论其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价值。最后安排学生们写一篇英文短文来说明他们对于全球化浪潮下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播中国文化所持有的认识和思考。教师全程巧用语用规则,以形式各异的英语素材和问题设置自然地将思政话题融于语言学习之中,引领学生从英语表达和思维上加深对作为思政内容文化自信的理解。

二、运用语用策略优化思政内容表达形式

语用策略的目的是借助多样化语言手段,提高话语感染力和说服力。将语用策略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当中,对思政内容的表达形式进行优化,可以突破传统的单一表述,用更有魅力的语言来展现思政元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在主动的话语互动之中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2]。

当开展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英语教学时,教师可运用语用策略优化思政内容表达形式。教师精选了国际权威机构公布的全球环境问题英文数据报告,英语纪录片片段和其他多样化材料,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课堂上,教师以生动的英语描述和提问开启话题,如“Did you know that the amount of plastic waste entering the oceanseach year is equivalent to dumping a garbage truck of trash into thesea every minute?”(您知道,每年入海塑料垃圾量等于每分钟往大海中倒一辆垃圾车)。然后,指导学生们阅读有关英文文献并组织学生们通过个人展示等方式将他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和行动建议通过英语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英文诗歌,名人演讲片段等,请学生们分析这些片段中有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精彩内容,并学会如何运用有感染力的文字来传达有关思想。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英文电子海报来展示他们所设计的校园可持续发展计划,这就需要用大量的英语表达以及多样化的视觉元素来突出主题。通过使用这些语用策略,把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政内容用新颖,鲜活的英语表达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思政教育效果。

三、基于语用情境构建思政话语互动场景

语用学强调语言使用与情境的紧密关联,话语意义需要在具体语境下动态地产生。建构思政话语互动场景就是要通过设置真实或者模拟的情景,把抽象思政元素纳入英语教学语境之中,推动学生积极领悟和内化价值观,并运用语言实践。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语言,情境和思政目标三者之间的契合之处,通过情境带动话语互动来增强思政教育自然性和渗透性。

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中学习“环境保护”主题单元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倡导的环保理念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相结合。课堂伊始,教师展示由学生拍摄的校园垃圾分类实践视频和国际环保峰会新闻片段,营造沉浸式学习情境。随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关于减少碳排放的英语表达,并组织小组讨论“个人在碳中和目标中的责任”。教师设计角色扮演任务:让学生分组模拟联合国青年论坛,用英语阐述所在社区的环保创新举措。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ecological civilization”“carbon neutrality”等专业术语,并鼓励学生运用辩论技巧表达观点。通过将语言学习与现实议题深度融合,学生既提升了英语应用能力,又在互动中深化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

四、结合语用功能强化思政话语情感共鸣

语用功能涵盖信息传递、情感表达与社会交际等多重维度,其中情感共鸣对提升思政话语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借助于语言的表情,施为功能将思政元素转换为充满情感张力的话语载体并以情感线索串起语言知识和价值引导,让学生在情感共振下获得认知认同[3]。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视对情感维度的准确把握和自然融入,并借助话语这一桥梁来构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文化传承”单元教学中,教师围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主题,选取敦煌文化海外传播案例。课堂上,教师先播放一段外国青年参观敦煌莫高窟的英文纪录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随后,带领学生分析片中解说词的情感表达策略,如用“breathtaking heritage”(令人惊叹的遗产)传递文化震撼。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用英语撰写一篇向世界介绍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指导过程中,教师教授“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confidence”等表达,并引导学生运用情感渲染手法(如“We are the guardians of a millennia-old legacy”)。通过创作实践,学生不仅提升了英语写作能力,更在情感共鸣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传播使命感。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育承担着语言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双任务的今天,语用学理论对课程思政话语互动模式的建构具有科学指引作用。它以规则,策略,情境和功能为多维度的切入口,深入符合语言交际规律和育人需求,促进思政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自然整合。这在优化课堂话语生态的同时,也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协同推进,从而为培养既具有语言能力又有文化自信,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开辟一条有效途径,这对于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着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艳 . 语用学视角下大学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J].教师 ,2024,(10):63-65.

[2]李丽华 .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探究 [J].英语教师 ,2022,22(03):180-182.

[3]杨丹 . 语用学理论发展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启示 [J].作家天地 ,2021,(30):5-6.

课题名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教师语用身份研究,课题编号:22G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