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问题式教学的创新与应用

作者

刘娟 温海霞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一、高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特点及现状。

2020 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在试点地方全面启动、试点学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2022 年我省教育厅全面要求高职院校结合教学实际,开齐开足《概论》课程,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体系,推动整体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学特点。《概论》课其教学特点既体现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要求,又需适应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其特点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 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统一。从课程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在课程体系上是一脉相承、历史延续的。从理论角度来看,《概论》课主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理论发展上是一脉相承、历史延续的。从现实角度来看,《概论》课主要以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主要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是对十八大以来至今党和国家发展建设成果总结凝练,而新时代发展建设成果的取得,也一定是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积累、丰富、发展、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实践成就上是一脉相承、历史延续的。

2. 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概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课程性质就决定了该课程是一门向学生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是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强调“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政治逻辑,引导学生从历史方位、时代使命中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意义,因此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同时通过系统讲解“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等框架,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且与现实能结合的语言体系,在通俗易懂的讲理中实现政治教育,因此在学理性上课程也凸显的更加强烈。

3. 系统性与针对性并重。《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完整系统,课程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彼此联系、相互支撑,需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中把握教学内容的逻辑衔接,避免碎片化。同时,在强调理论系统化的过程中,还有有针对性地讲清楚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困扰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问题等,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给予答疑解惑。

4. 创新性与亲和力共融。基于以上课程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将政治性强、理论难度大的教学内容,以学生能接受、善接受的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如运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同时,在语言艺术上,要多采用贴近青年、亲近青年的表述方式,避免照本宣科,用“网言网语”解读理论,以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二)教学现状。

《概论》课教学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了多轮,国家和省级层面也开展了系列辅导讲座、教材研究、集体备课等工作,但在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感觉教学实施难度大、效果不佳,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更是存在一定挑战。同时,因其政治性、学理性较强,整体的理论不易被学生所掌握,且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教学经验积累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高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对标党和国家对课程建设新要求。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和建设标准,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该课题积极对接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和新方向,将其落实在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从而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要求,立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思潮变化,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二)助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结合思政课的课程性质,致力推动学校“三教改革”的基础上,突出思政课课程定位,凸显学生学习需求,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搭建自我思考问题链,构建完整逻辑的知识体系,更加牢固知识获取的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获得感,从而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达到改革创新目标。

(三)立足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要破解当前教学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要,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特别是要根据不同学情,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问题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三、高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实践思考。

(一)贯穿一条主线。以问题链为教学主线,根据不同的教学专题和教学内容,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框架,将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在每一个专题中设定一个主议题,在重难点的解决中设定若干子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将知识进行串联,从而构建起完整科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知识架构。

(二)突出双重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教师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议题设定和问题制定,既要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把控,更要突出问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学生也要充分发挥自我思考、合作探究、问题解决、再次质疑的主体作用,从而使问题链形成双向互动形式,师生之间的问与答形成教学互动的有效载体。

(三)立足三维目标。通过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是让学生达成课程教学所设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让学生通过问与答的过程,全面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实质,提升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知行合一的能力,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爱国力行决心,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明确青年使命担当。

(四)抓好三段时期。利用好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时期,形成提出问题、课前准备—问题探究、重难解决—活动合作、启发思考—问题再探、情感升华—问题任务、综合考评五步教学设计,将问题贯穿教学不同时段。

(五)连锁四个环节。通过设问、思辨、解答、检验四个环节,将教学准备、教学导入、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具体过程连接起来,形成教学闭环。

(六)贯穿十个专题。围绕《概论》课教学内容,整合教学体系,进行专题化教学设计,制定十个教学专题,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使教材体系更加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和特点,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七)设定若干问题。围绕十个教学专题,立足每个专题中的主议题,设定若干子问题,由教师及学生双方共同思考探索形成问题链,架构问题体系,并对应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职业教育特色,考虑高职学生发展特点,融合不同思政育人元素,创设丰富实践活动,打造创新课堂。

(八)制定评价体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性和能力基础,在课前、课中、课后制定详细科学的评价标准,综合考量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日常交流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师的评价反馈,从而形成双向评价体系,融合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增值评价为一体,为调整教学策略、开展具体教学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体系的几个问题 [J]. 顾海良 . 中国高等教育 ,2024(01)

[2]“有温度、有深度”参与式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与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 [J]. 阴秀琴 . 大众文艺 .2025(07)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与优化对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 李文爽. 吕宏山.2024,6 (01)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逻辑理路[J]. 陆静. 中国大学教学,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