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

作者

吴冰冰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235100

0​引言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过渡生态系统,占全球陆地面积 6%,却存储 20% 碳,支撑超 40% 动植物生存。受人类围垦、污染及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干旱)影响,1970年以来全球湿地面积减少 35%,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弱化。中国湿地资源占全球 10%,但人均面积仅世界 1/5。近年通过《湿地保护法》、国家公园及《拉姆萨尔公约》履约取得进展,仍面临生态退化、管理机制缺陷及资金短板。本文旨在剖析现状,提出管理对策,为湿地保护提供决策支撑。

1​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1.1 全球湿地分布与生态价值

1.1.1 湿地类型与面积变化

(1)全球湿地主要类型包括河流湿地(占比约 30% )、湖泊湿地(25%)、沼泽湿地(20%)、滨海湿地(15%)和人工湿地(10%)。

(2)全球滨海湿地丧失率达 67%,内陆湿地减少 53‰ 。其中,东南亚红树林面积减少50%,非洲萨赫勒地区沼泽湿地萎缩 80‰

1.1.2 典型湿地生态功能

(2)水文调节:亚马逊湿地储存了全球约 20% 的淡水,鄱阳湖通过调蓄长江洪水,减少下游洪涝灾害风险。

(2)碳汇功能:泥炭地占全球湿地面积的3%,却储存了全球陆地碳库的 30% 。

(3)生物多样性:澳大利亚卡卡杜湿地支持超过 10 万只候鸟栖息,中国若尔盖湿地是黑颈鹤全球最大繁殖地。

1.2 中国湿地保护进展

1.2.1 政策框架与法律保

(1)2022年《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明确湿地保护实行“总量管控、分级管理、生态优先”原则。

(2)截至 2023 年,中国加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达 82 处,总面积764.7 万公顷,覆盖所有生态地理区。

1.2.2 保护工程与成效

(1)国家湿地公园体系:建成国家湿地公园 903 处,总面积 360 万公顷,覆盖全国 31个省(区、市)。

(2)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退田还湖”“退养还滩”等措施,恢复湿地面积超120 万公顷,洞庭湖、鄱阳湖等重点区域生态功能显著改善。

(3)生物多样性提升:中华鲟野生种群数量从 2010 年的不足 50 尾增至 2023 年的 200余尾,黑脸琵鹭全球种群数量突破6000 只。

1.3 现存问题与挑战

1.3.1 生态退化

(1)围垦与开发:1950—2010 年,中国因围垦损失天然湿地约339 万公顷,占同期湿地总面积的27%。

(2)污染压力: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排放)导致太湖、滇池等湿地富营养化,工业废水排放使辽河口湿地重金属超标。

(3)外来物种入侵:互花米草在中国滨海湿地扩散面积超 10 万公顷,威胁本土红树林和滩涂生物。

1.3.2 管理碎片化

湿地管理涉及林业、水利、环保、农业等10 余个部门,权责交叉导致“九龙治水”现象。例如,红树林保护涉及林业部门(陆域)与海洋部门(海域),协调难度大。

1.3.3 资金与技术短板

(1)基层监测能力不足:全国仅30% 的县级湿地保护区配备水质自动监测站,无人机巡查覆盖率不足 15‰

(2)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标准偏低(如洞庭湖区补偿标准为 50 元 /亩·年),难以覆盖农户损失。

2​湿地资源管理核心策略

2.1 政策与法律保障

2.1.1 完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1)制定《国家重要湿地保护名录》,将面积大于 1 万公顷或生物多样性价值高的湿地纳入国家一级保护,实行最严格管控。

(2)推动湿地资源确权登记,明确产权归属(如集体所有制湿地通过“三权分置”改革)。

2.1.12 强化跨区域协同立法

(1)针对流域湿地,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如东江流域试点“水质对赌”协议

(2)推动《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专项立法,强化湿地保护条款。

2.2 生态修复技术

2.2.1 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结合

(1)退田还湖:通过“小水改大水”工程,恢复鄱阳湖湿地1.2 万公顷,重建季节性淹没区。

(2)植被重建:采用“乡土物种优先”原则,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种植柽柳、芦苇,恢复鸟类栖息地。

2.2.2 智慧监测技术应用

(1)遥感监测:利用Sentinel-2 卫星数据,每16 天完成一次全国湿地动态监测。

(2)无人机巡查:在三江源湿地部署500 架无人机,实现90% 区域月度巡查全覆盖。

(3)大数据平台:构建“中国湿地一张图”系统,集成水质、气象、生物多样性等 10类数据。

2.3 社区参与与经济激励

2.3.1 生态补偿制度

(1)湿地碳汇交易试点: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开展“蓝碳”交易,2023 年完成首笔交易1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支付转移机制:中央财政每年向西藏、青海等湿地重点省区转移支付超50 亿元。2.3.2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产业

(1)杭州西溪湿地通过“生态 + 文旅”模式,年接待游客超 500 万人次,带动周边社区

人均收入增长30%。

(2)推广“湿地 + 有机农业”:在鄱阳湖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减少化肥使用量 40%.

3​国内成功案例借鉴

3.1 江苏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

(1)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协同:潘安湖原为采煤塌陷区,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综合整治模式,对塌陷深度不同的区域采取分层治理。对于浅层塌陷区,采用“挖深填浅”技术,将塌陷较深区域挖成湖泊,塌陷较浅区域填土形成陆地,共整理土地 1.3 万亩,其中复垦耕地 5000 余亩,恢复湿地 9000余亩,构建了“湖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鸟”的独特湿地生态系统。

(2)产业融合与社区发展联动: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依托湿地景观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超 200 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湿地保护与旅游服务,开展湿地生态养护、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等,帮助 3000余名居民实现就业转型,人均年收入增加 1.5 万元以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3.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1)通过“功能分区”管理,将核心保护区占比提升至60%,缓冲区发展生态旅游。

(2)经济收益反哺保护:门票收入的30% 用于湿地维护。

4​未来管理趋势与建议

4.1 科技赋能管理

(1)推广区块链技术,实现湿地资源确权、交易、监管全流程可追溯。

(2)开发AI 生物识别系统,自动监测湿地鸟类、鱼类种群动态。

4.2 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

(1)在滨海湿地推广“生态海堤”建设,结合红树林种植与混凝土护坡,提升抗风暴潮能力。

(2)建立湿地碳汇计量标准,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5​结语

湿地资源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需求。未来需以政策创新为引领,以科技突破为支撑,以公众参与为基础,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科技赋能”的湿地保护新格局。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完善管理机制、推广成功模式,中国有望在全球湿地保护领域发挥示范作用,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 姚丹阳. 新农业,2024(11)

[2] 太湖县湿地资源保护现状与对策. 刘洁; 杜姗. 安徽农学通报,2023(12)

[3] 云南省湿地资源保护进展及建议 . 董磊 ; 吴富勤 ; 马山俊 ; 李玲芬 . 安徽农业科

学 ,2021(11)

[4] 淄博市湿地资源保护和湿地公园体系建设对策 . 姚志诚 ; 赵杨 ; 成方永 ; 王鹏 ;

李宁波 ; 刘洪堂 ; 孙建飞 . 辽宁林业科技 ,2020(02)

[5]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探讨 . 李小华 ; 陈丹 . 南方农业 ,2019(15)

[6] 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分析. 王立中. 现代农业科技,2017(09)

[7]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及其措施. 杨文亮.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5)

作者简介:吴冰冰,男,汉族,1985 年,江苏丰县人,本科,目前职称:中级,研究方向:从事湿地保护管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