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防洪抢险物资储备布局优化与快速调配机制研究
朱红森 李健 李辉
原阳黄河河务局 河南新乡 453500
引言
黄河洪水灾害的应急反应依赖于防洪抢险物资这一物质基础,物资储备的合理分布将直接影响抢险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遭遇洪水灾害时,通过实施合适的储备方案,可以迅速向受灾区域提供必要的物资,从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害。迅速的调度策略确保了物资的高效使用,这不仅可以加速紧急救援的进程,还能为防洪抢险赢得宝贵的时间。因此,进行黄河防洪抢险物资储备布局的优化和快速调配机制的研究,对于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和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实际的重要性。
一、黄河防洪抢险物资储备布局优化原则
1. 风险评估原则
在优化黄河防洪抢险物资储备分配的过程中,风险评估这一核心原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理念强调了基于历史洪水记录、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黄河沿岸地带进行深入的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模型来预测不同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以便确定物资储备的重点区域和数量。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入考虑洪水可能带来的集体风险,还需密切关注极端气候事件和地质灾害对黄河防洪可能带来的隐患,以确保物资储备计划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
2. 均衡分布原则
均衡分布的原则旨在防止物资储备过度集中在特定区域,从而增强整体的紧急反应能力。该原则明确指出,在分配物资储备点的过程中,沿黄地区的各个省份和城市应全面考虑其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储备体系,实现了物资的高效覆盖和迅速分配。均衡的材料配置不仅可以增强材料的使用便捷性,还能确保在关键时刻各个区域都能获得防洪抢险所需的材料,从而提高抢险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 协同共享原则
“协同共享”的原则突出了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在物资存储和分配中的合作与信息分享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统一的物资管理平台,能够实时更新和共享物资信息,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动多种可用资源。此外,采用协同共享的策略,激励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进行物资的调配和合作,从而产生有效的救援成果。通过加强应急模拟演练和联合培训等多样化的手段,可以促使各参与方在关键时刻实现协同作战,确保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并高效地进行救援。
二、黄河防洪抢险物资储备布局优化措施
1. 应用 GIS 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用于优化黄河防洪抢险物资的储备和配置。借助 GIS 技术,能够精确地识别出洪水高风险区、人口密集区以及关键基础设施的地理位置,从而确保物资储备点能根据实际需求在地图上实现最优分布。此外,GIS 技术还具备实时追踪物料和动态管理库存的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物料能够迅速定位和配送。利用大数据分析和 GIS 技术,具备了预测洪水带来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能力,这为物资储备的布局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2. 智能预测模型
智能预测模型能够依据历史数据和实时的气象信息,准确地预测黄河洪水可能发生的概率、规模以及其潜在的影响范围。这些建模技术能够整合气象、水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增强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运用智能预测模型,可以更加科学和合理地储备和调配防洪抢险所需的材料,确保在洪水来临前有足够的预备措施,从而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3. 建立联动体系
在黄河防洪抢险物资储备的优化分配方面,构建由政府、军队、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协调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在洪水灾害发生时,所有参与方都能迅速作出响应并共同采取行动,制定统一的调度策略和紧急应对计划。联动体系是由信息共享平台、物资调配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等多个部分组成的,确保信息的流畅性、指挥的有效性以及行动的一致性。
三、黄河防洪抢险物资快速调配机制研究
1. 信息技术物资管理系统构建
构建综合性的物资管理系统不仅有助于物资的实时追踪和监控,还能迅速识别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物资短缺,从而实现物资调配方案的自动化优化。这一体系的主要功能包括:首先,对大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研究,预估未来可能的物资需求;其次是智能决策支持,它融合了实时的数据和预设的算法,为决策者提供了最合适的配置建议;最后主要功能是提供远程操作接口,以确保指挥中心能够在远程环境下锁定和调度紧急所需的物资。此外,考虑到防洪环境的多变性和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系统需要具备出色的扩展性和高度的安全性。
2. 预警系统对接
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防洪救援活动的成效。确保预警系统与物资管理系统能够无缝集成,以实现“预警即是响应”的紧急应对策略。一旦洪水预警被发布,该系统能够立即评估预警的级别,并自动激活相关的物资调度预案。通过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并融合预警数据与地理位置信息,确保物资能迅速抵达最急需的区域。为了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快速响应,该系统需要支持多个部门和多个级别的信息共享。此外,为了确保预警系统与物资管理系统之间的流畅连接,还需要建立定期的模拟演练机制,以不断增强实际操作的效果。
3. 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确保防洪救援物资能够迅速到达现场,建立高效且灵活的紧急运输保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该体系旨在将空中、地面和水上的多种运输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多层次的运输网络。特别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航空和船舶运输的优越性更为明显。此外,还需要与物流企业建立策略性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调用充足的运输资源。在紧急情况下,要加强对运输车辆的维护和修理工作,以确保运输车辆始终保持在最优状态。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工具来优化和调整运输路线和调度策略,可以确保运输的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另外,建立紧急物资储备中心,实现“点线面交融”,进而减少物资运输的距离和时间。
结语
对黄河防汛抢险物资的储备布局和快速调配机制进行优化,构成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随着智能和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黄河的防洪系统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为应对日益复杂的自然灾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向阳 , 崔萌 , 唐梅英 , 等 . 国家防汛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及配置关键技术研究 [J]. 治黄科技信息 , 2023(5):9-11.
[2] 孔祥磊 , 路红敏 . 黄河防汛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C]//第十四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 东阿黄河河务局, 2024.
[3] 崔萌 , 黄淑阁 , 刘生云 , 等 . 黄河防汛物资储备量计算关键参数探讨[J]. 人民黄河 , 2016, 3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