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历代水利开发与城市经济建设探析
徐丽红
昆明市滇池水生态管理中心 650114
身为云南最大淡水湖的滇池,一直作为昆明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命脉;伴着历史进程的演进,滇池流域水利工程愈发完善,于农业灌溉、防洪排涝和城市供水等方面起到显著作用,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拉高了对水资源的要求水平。因此,研究滇池流域历代水利开发跟城市经济建设的相关关系,能辅助梳理区域发展的历史纹理,能为当代水资源管理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一、滇池流域历代水利开发的演变
滇池作为云南高原最大的淡水湖,自古以来便是滇中地区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其水利开发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大理国时期。公元 1040年,为迎合滇池北部农业生产对灌溉水源的急切诉求,大理国国君段素心组织百姓大规模开工,开展金汁河与盘龙江的开挖疏浚工作,且建成了春登堤以及云津堤,这些堤岸工程不但对水流实现有效控制、缓解水患,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城市与农田分布形成现有的空间格局,成为滇池水利开发的关键起始点。其次,在昆明被定为行中书省治所之际,城市政治地位大幅上升,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迈向全面发展,滇池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步入更具系统性与规划性的阶段,治水工程不再只着眼于个别渠道与堤坝的修缮工作,而是把重点放在整个流域的水系调度与合理安排上。其次,为昆明城城市用水及农业灌溉筑牢了保障根基,尤其是处于清代阶段,滇池水利建设步入又一个高峰阶段,清政府一边继承明代现有的水利基础,再而推进了规模更大的水系整治与水利工程营建,构建起相对完备的灌溉体系,诸如盘龙江、金汁河等的六大入湖河流,借助工程整治,增强了对水源的调配水平,推进昆明主城南部水利网络形成工作,助力沿岸农业开发新区迅速拔地而起。此做法不仅让耕地灌溉效率得以提高,也在稳定的基础上促进了城市经济,跟着西方科技及近代工业技术的传入,滇池流域的水利建设走进了现代化阶段。1912 年,位于昆明海口石龙坝的中国首个水力发电站建成,说明滇池流域水资源利用从传统灌溉朝着综合能源开发转变,积善村构建起全国首个机械抽水站,显示了现代化水利技术的初步施展,流域综合治理理念逐步得以引入,为滇池区域开展持续开发与环境保护铺就了新基础。
二、流域内水利开发的经济影响
滇池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推动了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更对区域经济格局和城市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唐宋的时段起,云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商贸活动以及城市布局当中,滇池水系已充当重要角色,从大理国时期算起,作为当时重要水运节点之一的官渡古渡口在滇池东岸,它不但挑起了人员往来以及物资分散汇集的重任,也成了沟通昆明和滇南各地的关键路线。其次,伴随后续水利工程陆续开展,就如海口实施的疏浚工程,逐步降低了滇池水位,湖岸线出现了明显的退缩移动,官渡渡口原本的水运功能渐渐消退,湖岸退至现今德胜桥、巡津街以南地带,盘龙江也跟着在巡津街近旁流入滇池,新地理格局下促成了新码头与渡口的形成。此次地理的变迁不只是改变了湖岸自然风貌,也促使城市交通及商贸空间重新编排,及至元代晚期,云津渡迅猛崛起而起,渐次取代了官渡古渡,成为滇池流域新添的水运枢纽,滇池边上的多个渡口,像昆阳渡、安江渡、高跷渡这类,造就了密集的水运体系,为晋宁、玉溪、昆阳等地粮食、柴薪等物资的运输创造便利条件。该时期滇池水运繁荣之势可谓盛至顶点,展现出“千艘蚁聚至云津,万舶蜂屯于城边”的壮美,说明滇池水利建设驱动区域经济的蓬勃进步,依托滇池便利的水路交通,昆明渐次发展成为云南的经济与文化重镇,因交通技术发展以及城市功能的扩充,进一步整合与利用了滇池流域的水利资源,云津桥与篆塘周边逐个设置了码头,助力水陆联运形成便利局面。此外,滇越铁路昆明站站址的抉择,再加上滇西公路的起点地点,都充分斟酌了与滇池水系诸如盘龙江、大观河的连通,进而实现物资与人员的高效流通效果。
三、滇池流域城市经济建设分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象征,也是社会生产力积累与空间组织优化的集中体现。滇池流域的城市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自然演变与人文活动中逐步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唐代以前,在滇池南部的晋城(今晋宁一带)有滇池流域最早的城市中心,因其地势相对平坦、水源丰沛,最早在此形成了聚落与行政中心,成为早期区域政治、经济活动的聚焦重心,伴随社会发展与人口总量的增加,对更宏阔、更膏沃土地的需求日趋急切。自唐代中期起,滇池流域开发的重心开始自南部往北部逐步迁移,滇池北部的坝子区域面积更宽广、土地更契合耕种,具备可支撑城市进一步扩大发展的人地根基。公元 764 年,南诏政权筑造拓东城,且修筑起东寺塔及西寺塔,还有镇水辟邪的功效,还为城市赋予了深沉的文化与宗教意蕴,成为表征昆明城市文化的关键标识。走进元代阶段,开展了针对滇池上、中、下游水系的系统化治理,于上游修筑堤坝以蓄积水源,在中游开辟多条分支河流,以利灌溉与城市供水,下游利用深挖海口河让水流畅顺无阻,带动沿岸土地渐次启动开发,因水位降低,大片湖滨地带逐步显露,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足量的空间及资源,促成城市向东北方向进行拓展成为可行之事,推动昆明初步呈现区域中心城市的雏形。此外,城市功能得以进一步健全,政府着力推动城市跟水利的融合拓展,除了依旧开展滇池水系治理,还实施了一系列工程举措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诸如对海口河实施疏浚、人工开掘城市运河、治理城区数条自然河道等,明代建成的云南府城为长方形砖砌城池,呈南北走向,城的外围有护城河环绕,船只得以穿城而行,体现出高度的城市水利规划理念。
四、结论
历代滇池流域水利工程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城市格局与生态环境,更深入地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及社会的持续变迁。早期聚焦于灌溉和水运的基础建设阶段,引入现代水利的理念与技术,体现出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才智与拼搏,应对城市化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滇池流域发展更要从历史经验里汲取相关教训,踏上更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征途。
参考文献:
[1] 黄子慧 , 陈晓宇 . 基于 GIS 的滇池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 [J]. 中南农业科技 ,2025,46(04):111-115+120.
[2] 陈自娟 . 建设大滇池生态经济区的思考 [J]. 创造 ,2024,32(07):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