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动对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张莹 林超凡 黄林萍 郭丽英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1363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为研究对象,在2025年人口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对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区域流动等要素对教育需求、专业设置及办学模式的深层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适龄人口萎缩倒逼院校对办学规模进行适当调整,老龄化催生康养类专业需求,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人口流动差异使得教育资源分配矛盾进一步加剧。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通过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区域协同招生等策略应对挑战,为民办职教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人口变动;职业教育;广东省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人口结构剧变的双重背景下,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教育同样也在经历着转型,倒逼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教育进行改革,摒弃过去的传统“规模化扩张”模式,院校生存状态从增量竞争模式向存量博弈模式转型。
一、广东省人口变动现状及趋势
(一)总量与结构特征
广东省人口在总量和结构方面方面有很大变化,至 2025 年,广东省的常住人口预计会达到 1.28 亿,虽说总量依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自然人口增长率却已降至 0.3‰,由此表明人口增速呈现出放缓的态势,特别是出生率的下降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依据广东统计年鉴 2024 的预测数据来看,这种低增长率的现象与全国的“少子化”问题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反映出经济发展和人口生育意愿之间所存在着矛盾。从人口结构方面来看,广东省当前面临着“少子高龄化”这一严峻挑战,适龄高等教育人口数量相较于 2020 年降低了 23%,这样的变化致使未来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会有所减少,进而使得教育领域承受较大压力。珠三角地区作为广东省人口的主要汇聚之地,其人口聚集程度已然超过 70%。由此可见,在全省中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占据主导地位,广东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非常明显。而粤北山区的户籍人口流失问题非常严重,流失率已然超出 15%。
(二)流动人口特征
依据统计数据来看,广东省跨省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所占比重已经达到了 42%,而这一比例的增高恰恰反映出了广东省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方面的吸引力。与此同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渐渐地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更是进一步对生源结构产生了影响。因而广东省的教育系统需要更加积极地去适应这样的一种变化,从而提供更多能够符合流动人口需求的教育资源以及政策支持,以此来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中,广东省劳动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近些年来,“新蓝领”群体的出现在全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准,且在工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关键性岗位上从事工作。预计新蓝领群体的职业培训需求将会以年均 18%的幅度增长,而这一需求的增长态势与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定位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伴随技能培训需求的逐步增多,显然广东省在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入将会成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人口变动对民办高职教育的直接影响
当前我国人口要素正在经历剧烈变动,在此影响下广东省民办高职教育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适应性变革。人口因素对高职教育产生的影响并非简单的数量增减,而是通过生源结构裂变、教育需求转向、空间资源错配三重维度,对职教生态系统的底层逻辑进行了重构。
(一)生源规模波动与院校生存分化
目前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0.3‰,在这一背景下,民办高职教育正在遭遇“双重剪刀差”困境,即总量缩减与质量分层同步显现和生源争夺战的空间异化。近年来,全省民办高职平均报到率不断下跌,2024年更是跌至78%,在这种趋势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头部院校逆势实现112%超额录取。显然,分化现象非常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口红利消退期产生了筛选效应。广州华商职业学院通过“3+2中高贯通培养”锁定优质生源,其机电专业录取分数线较全省平均高82分,而湛江某民办高职由于没有能够第一时间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2025年被迫撤销传统机械制造专业,成为全省范围之内第一个实施专业撤并的案例。
珠三角院校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凭借着这一优势该地区实施跨省掐尖策略,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全部生源中,外省生源所占比例达到37%,但粤西院校发展不尽如人意,阳江某高职为维持办学规模在满分为750分的情况下,将录取线降至180分,2024年该校毕业生技能考证通过率创下历年最低水平,仅为45%。可以看出,分化现象非常棉线这种分化正在加速民办高职的"马太效应",通过2025年QS中国职业技术院校排名可以看出,前20强中珠三角院校占据14席,而2015年这一指标仅为7席。
(二)年龄结构重构倒逼教育模式变革
在广东省,在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双重影响下出现两类特殊教育群体,第一类是康养护理类专业,第二类是非传统生源。当前全国范围之内60岁以上人口突破2300万,养老需求非常大,近三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招生规模激增210%,其"老年康复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但是如此火爆的招生背后同样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全省养老机构中高级护理员缺口规模达到了2.6万人,而2024届毕业生仅4800人选择对口就业,这一反差就充分说明了当前存在“专业热、就业冷”的现象。究其原因本质上在于课程体系滞后,大部分康养类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仍在沿用疾病护理传统课程,而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等新兴模块覆盖率整体上是比较低的。
目前在广东省高职教育中,25岁以上的大龄学生群体所占比重已升至18%,其学习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整体上来看,例如退役军人学员偏好"夜间授课+移动端学习"的模式,理论课缺勤率是非常高的,实训课参与度能够达到91%。而农民工学历提升项目中有学员直接提出要求,课程内容要与岗位技能标准直接对接。这种需求倒逼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当前已经有一些院校对此做出了回应,例如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开发模块化弹性学分制,将美容美体专业课程进行进一步拆解,以微技能单元的模式进行授课,这样就能够实现即学即用的目标。
(三)空间分布失衡引发资源错配危机
在珠三角院校中,存在着资源集聚悖论这一情况,比如深圳、东莞等地的院校其生均经费达2.8万元,然而,过度的集中却引发了新的矛盾。一方面,土地成本的飙升致使空间受到压缩,像广州的某民办高职便将实训车间改建为高层实训楼,进而使得设备使用效率下降了27%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陷入了“内卷化竞争”的局面,例如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的合作名额,被3所头部院校所垄断,而其余院校只能获得二级供应商的碎片化项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边缘地区院校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以粤北山区院校为例,其面临着“三重流失”的困境。其一,生源流失非常严重,如河源某高职在 2024 年本地生源占比仅为31%,相较于 2015 年下降了 44 个百分点。其二,师资的流失现象非常明显,像韶关院校高级职称教师年均离职率达 18%,师资力量流向珠三角院校时,薪资溢价可达 2.6 倍。其三,存在校企资源的流失现象。拿梅州产业园区来说,其中 82%的企业选择与 200 公里外的惠州院校合作,而本地院校的实训设备利用率长期处于低于 40%的状态。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教育质量处于不断下滑的态势,进而形成了“落后地区办弱职教”的锁定效应。 。
(四)政策调节下的适应性重构
在人口变动与政策干预的交互作用之中民办高职展现出了三种转型路径:首先推动产教融合深度进化,比如佛山的某院校与美的集团共同建立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把企业真实的生产订单转变为教学项目,令模具专业的学生人均能够参与 6 个真实产品的研发,其毕业生的起薪相较于传统模式提高了 28%。这样一种“教学即生产”的模式,显然对人口红利消退期的价值创造逻辑起到了明显的重构作用。 其次在职业院校教育中,数字技术正在进行颠覆性渗透,比如珠海某院校构建了“跨境电商元宇宙实训平台”,使得香港学生能够实时地参与到深圳企业的直播运营实践当中。而在护理专业方面,借助MR混合现实技术,山区学生有机会获得三甲医院的临床操作经验。这样的技术赋能在真正意义上有效地缓解了因人口流动所导致的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的情况。 再者,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针对老龄化社会的二次人口红利领域,广东创造性地推出了“银龄技能银行”,对于 50 岁以上的学员,可凭借社区服务来积累教育积分,进而兑换民办高职课程。在东莞的院校中开设了“适老化产品设计”微专业,老年学员与在校生共同组队来开发助老器具。这样的代际融合模式给人口结构剧变之下的职教功能拓展提供了新范式。
(五)深层矛盾与转型阵痛
当前民办高职所暴露出的结构性矛盾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其一,短期应对同长期规划之间存在冲突。为了缓解生源压力,有 65%的院校盲目地对非传统生源进行扩招,然而,配套保障机制却是缺失的,像清远某院校,其退役军人学员宿舍的改建滞后,进而引发了群体性投诉事件。其二,市场逻辑与教育规律呈现出失衡状态。部分院校为了迎合短期需求,将80%的师资投入到热门专业之中,致使工业机器人等基础专业出现了“教授荒”。如此功利化的倾向或许会使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风险加剧。其三,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产生了割裂。虚拟实训的过度运用使得师生互动的频次下降了42%,而肇庆某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同比上升了17%,这凸显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伦理困境。
四、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创新发展路径和经验分析
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剧变以及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双重压力,广东省的民办高职院校正在历经着由“规模驱动”朝着“价值创造”模式之间的转换。而这样的转型其不但需要技术方面的创新,且涉及包括教育理念、组织形态以及制度设计等因素在内的系统性变革。下面以 具体的实践案例为依据,探究当前广东省民办高校构建起“四位一体”的创新经验,进而探索民办职教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办学模式变革: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
1.深化实践混合所有制改革
当前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广东省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深化实践所有制改革,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美的智能制造学院”为例,其开创了“双主体、四共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该校设立了由企业技术总监与院校教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且企业享有 40%的决策投票权。与此同时,美的集团投入了价值为8200 万元的智能生产线,而院校则提供了 3.2 万平方米的实训场地,进而形成了“设备共投、风险共担”的资产纽带。毕业生会优先进入美的供应链企业,院校也会收取技术服务费用于师资培养,且在 2024 年,横向课题经费突破了 2000 万元。 正是这种深度绑定带来了显著成效,学生参与美的洗碗机生产线改造项目让产品不良率下降了 0.7%,直接创造了 430 万元的经济效益。
2. 微专业集群的敏捷响应机制
针对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所呈现出的碎片化特征,广东创造性地推出了“积木式课程开发模式”,并且建立起了如跨境电商等12个微专业的动态清单,且每季度会依据大湾区产业人才需求指数对 30%的课程模块予以调整。此外,还开发了“技能单元证书”,例如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就设置了“车载系统调试”、“高精地图应用”等 8 个可独立认证的单元。学生借助AI职业画像系统能够组合出个性化的课程包,东莞某院校的学生平均修读的微专业达到了2.7个。
(二)服务能力提升:拓展教育价值链
1. 三维教育体系的生态构建
三维教育体系实际上就是“学历教育 + 社区学院 + 企业大学”的融合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办学边界方。其一,加强社区教育触达。在深圳,一院校于城中村设立了 12 个“职教驿站”,并在此提供夜间数控机床培训,很多外卖骑手在接受学习时候转型为智能制造技工。其二,企业大学赋能。高职院校与比亚迪共同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学院”,且开发了“工位即课位”的沉浸式培养方案,以此实现培训与生产流程的同步。其三,优化收入结构。院校收入中,非学历培训收入所占比重达到了25%,而其关键在于定价机制的创新,即采用“基础技能免费 + 高级认证收费”的模式,该模式既有助于社会责任的履行,又保证了盈利。
2.“1+X”证书体系的跨界融合
美容师证与护理专业学分互认的实践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经验。首先在于能力标准的重构方面,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起“护理美学能力矩阵”把皮肤护理、老年心理慰藉等技能归入到护理专业的必修模块之中。其次在认证机制的突破之上,开发出“双导师考核制度”,由美容院技术总监与护理教授共同来制定考核标准,进而达成行业技能与学术知识的价值兑换。
(三)以数字化重塑教育新形态
高职院校能够可以运用大数据招生的精准匹配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需求预测模型,将人口流动数据、产业用工需求、家庭支付能力等维度参数加以整合,从而能够提前对专业需求进行预测;另一方面,借助智能推荐系统,在学生社交媒体行为数据的基础上构建职业倾向画像,例如2024年肇庆某院校专业选择适配度达到了91%。最后,要充分地运用动态调优机制,每学期在学业表现数据的基础上对招生策略予以调整,例如若发现智能网联专业女生留存率较低,便有针对性地开发“车联网 UI 设计”方向。
五、结论与展望
可以说人口变动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更是转型契机。民办高职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构建"需求导向—能力本位—数字赋能"三维发展模型。建议这些院校要积极建立省级生源预警系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非营利性院校扶持政策,同时还有探索跨境职业资历互认。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职教形态的重构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志远, 陈强. 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生态研究[J]. 教育研究, 2025, 46(1): 45-56.
[2]张佳言. 人口结构变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J]. 人口与经济, 2024, 45(3): 78-89.
[3]赵静怡.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 39(12): 15-22.
[4]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 2024, 40(5): 33-40.
[5]林晓娟.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5, 45(2): 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