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李泽厚晚期美学研究

作者

雷飞雪

西南大学 重庆市 400700

摘要:本文认为李泽厚晚期美学是以人性塑造为内在特征,以历史为纬,情感为经为存在形式的美学的“美育化”。因而,这启示了我们在美育过程中须加强受教育者的情感的孕育和表露,以及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美育意义。

关键词:李泽厚;美育;人性

一、李泽厚晚期美学主要特征

1.1李泽厚晚期美学以人性塑造为内在特征

哲学人类学的历史提示了我们,人有自我塑建自身人性的可能性。人类早期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此时的生命的维持和延续是原始人类最紧要的活动内容。但正如,德尔菲神庙的隐喻“认识你自己”一般,人在劳动的过程,不仅创造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与审美能力,也创造了向内观照自身的认识能力。这就使得人有思考自己本质的可能性。正如费尔巴哈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意识,此意识指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即“思维,不仅把自己的个体性当作对象,也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1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认为,现代特殊科学肢解了对于“整全的人”的人的本质。可见,人性即人的本质,一方面是指整体性的类,本质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对个体性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人性,在西方哲学发展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宇宙论阶段,神本阶段,人本阶段,生物学阶段,文化学阶段。宇宙论阶段,是人类经由对天文、宇宙理性的观照而产生的对人的本质的观照,神本阶段是上帝与人的关系,人本阶段是抽象理性认定为人的本质,生物学阶段则是从人只是作为自然链条的一个更高的环节,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就是此阶段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文化学阶段则是提示了我们,人是文化塑造的结果,人与文化的双向关系,即人类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同时,这些文化成果反过来又塑造人的本质。可见,一方面,正是通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显现出人对自身的认识,即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须通由对对象的意识,人对对象的认识显现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另一方面,动物仅仅只是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现成材料就能维持生存,而人则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改造世界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且随着劳动的进步,人自身的认识也在深化。因而,作为对外具有开放性的人通由后天的学习,能力的增长,建造出一个更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生活的世界即人造的世界,也就是李泽厚所言的“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因而,对自身本质的观照即人性,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在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变换,这里,人性塑造具有了可能性。

在李泽厚看来,人类早期通由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制造使用工具”,而使的人与动物有了区别。随着人类技艺和物质发展的成熟,人类的创造活动逐步分化为不同的类型,出现了精神因素占比更多的实践活动,最终演变成了文明时代的伦理、审美、艺术等超生物的存在与价值。因而,他说人在实践的过程,不仅发展了物质世界,使得人类物质文明的实现,工艺社会的发展。也在促使人类精神文明的实现,落实到个体也就是人化自身的感官,情欲等。所以,人性塑造就这样成为了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建立关系的纽带,人性塑造就成为了李泽厚“人类学本体论”的重要基础。

只是,晚期的李泽厚看到了早期理论“积淀说”难以实现“在公共的语言中去寻找个体的家园”等问题,于是,转向把理(理性)与欲(感性)结合的情感作为个体人性塑造的立足点,把情感所蕴含的普遍性当作人性塑造的普遍特征,把总体性历史看作个体人性塑造的必要前提,这样,以个体情感为基本特征的人性塑造,就成为了李泽厚晚期美学的重要内容。

1.2李泽厚晚期美学以历史为纬,情感为经为存在形式

事物的存在形式总是受其内在特性的制约,以个体性的情感为特征的人性塑造的内容,首先规定了人对自身的观照(人性)须以历史作为存在的根本方式,也正如徐复观所认为:“史学之所以成立,乃成立于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能在时间上贯通,在生活上连结,以扩充活着的人的生存广度与深度”2,历史通由技艺与文字语言的传承,以物质生产为手段,去制造人类生存所需的物品,增强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能力。因而,历史的存在形式既内涵了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生产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意义,又内化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内在原则,成为了李泽厚晚期美学的特征的存在形式的本质内涵。

其次,设定了人对自身的观照(人性)还须以情感作为存在形式,在李泽厚看来,情在理与欲,通由设定“时间性珍惜”“否定和毁灭中再次肯定人的历史性存在”,“再眷恋、伤感中了悟和承担”联结了总体性历史与个体情感,使得情感既不是理性主宰下的僵硬的道德情感,也不是感性欲望下的无节制的情感,而表现为一种感性与理性融合,融化了理性的感性的审美情感。这样,个体经由历史的情感体悟,不仅起着制约、规范工艺制造的功用,而且为安身立命找到了价值依据、发展了个人的潜能。因而,情感的存在形式,既内涵了总体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又蕴含了个体的差异性意义,成为了李泽厚晚期美学特征的存在形式的又一方面。

李泽厚晚期美学以历史为纬,情感为经的存在形式,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总体性的历史,主要指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的遗产。第二是指总体性的历史通由情感,转化为个体真实的历史感受。前者是人类生存、延续的必要性,是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基础之上,后者是指历史经由个体情感的不同的感受,从而从属于个体的观念形态的精神生产,且成为把握李泽厚晚期美学的形式特征的关键。

李泽厚晚期美学的核心是个性解放,他在晚期体系建构中表现出的对情感、偶然性的强调,都是为着个体能够更好的于社会安身立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问题。因此,以个体情感为个性解放的基点,也就成为李泽厚晚期美学的感性存在形式。无论是古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还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描述,都是以具体的个体情感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它以个体情感的独特性、历史情感的普遍性等组成的特质,为个性解放服务。

二、李泽厚晚期美学与美育的关系

李泽厚晚期美学的个性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它和美育目标“人的潜能全面实现”的重要联系。李泽厚晚期美学的内涵一方面肯定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这是人类通由制造工艺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然后通由语言—符号体系把这种认识系统进行表达与传承,具体地说,主要是以技艺的形式去表现已经被人认识到的规律。这就是说,通由对整体历史的把握,人类才得以满足物质生存、延续的需要。另一方面,他认为越是发达的物质文明,越要建立相配的精神文明(亦即建立文化心理结构),落实到个体也就是人性塑造(陶冶性情),这是经由历史中的情感了悟然后完成对自身本质的体悟。这就是说,可以通由个体情感的塑造,使得个体能够在价值论上找到自身安身立命之存在,总之,李泽厚晚期美学的个性解放意味着个体在面对历史这类总体性叙说,因个体情感感性的差异性而具有独特的历史情感记忆,进而使个体具有了独立性。而美育中的“个性解放”一般是指个体能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潜能全面实现”,亦或儒学所说“成于乐,游于艺”、因而,李泽厚强调自己走着的是康德-席勒-马克思(人的潜能全面实现)之路,在这个意义上,李泽厚晚期美学的个性解放才得以与美育意义上的个性解放产生关联。

李泽厚晚期美学以情感为着手进行人性塑造,也暗合了美育的情感教育方式。在美育理论的发展上,自20世纪现代美学传入中国以来,美学家就蕴含了情感教育的方式的意义,如王国维借以育情来培养摆脱人生困境,和具有超越精神的“完全之人物”,蔡元培在对宗教经过分析后,得出宗教最后的要素不过是信仰心,而美育以其无功利性的审美性,所具有的普遍性、超脱性,又是可以引起情感共勉和净化的,使得美育与宗教在情感意义上达成了可以通达的效果。而李泽厚晚期通由对情感的强调,也正是依据着这一条路子走,主要是有以下几点的发展:第一、他强调融化了理性于感性中的审美情感,是理性的优先性,而后才是非理性。比较深受叔本华的影响,而具有非理性主义的色彩,情在理与欲的摇摆中而无所确定的叔本华的“育情”说而言,情感在李泽厚的思想体系中确具有根本的特质。此时的情是融理于情、情理交融的显现,理也不同于西方的理性,而是一种始于感性,超脱感性,最终随着历史的前进又积淀回个体感性的实用理性。因此,以历史为纬,情感为经为核心的李泽厚晚期美学,主张以个体的情感支撑着历史的发展,因而,探究个体情感或心理发展,推动着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李泽厚看来,历史结束时,教育兴起时,轻视情感对于人性塑造的价值,否定以情感为内在核心的教育,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都是违背历史事实,从而危险与非理性。

第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是他“教育就国”“美育救国”的延伸命题,故美育于他的意义是为了改造国民性,从而实现救国。而李泽厚晚期重申“以美育代宗教”并提出“审美代宗教”做出现代性阐释。看重的是在塑造完整的人性,进而完成人自身的安身立命的意义。李泽厚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仍然有许多人信仰各种宗教,但既然总有人不信,不去跪拜上帝鬼神,在心理需求上,‘天地境界’的情感心态也就可以是这种准宗教的‘悦志悦神’”3进而,情感以“一个世界”的背景,直至每个个体的心灵世界,因而,人成了最终的目的。

三、李泽厚晚期美学的美育启示

其一,美育过程要重视情感的孕育和表露。李泽厚晚期美学以个体情感为主要特征的人性塑造,旨在突出个性解放之功用。这表现在人在物质生产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以个体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内涵。如马克思所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4因而,这启示我们通由美育的过程,将情感引向物质生产过程、物品的欣赏、以及对象化到生产品,有助于使劳动由谋生手段成为人生享受。落实到个体,就是通由提高创造者的文化素质,促进他们情感的孕育和表露,从而使得个体能更认识自身的潜能。

其二,美育应重视“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意义,有助于认识美育于个体全面性的意义,重塑美育理念。在李泽厚的人性心理结构中,内涵了智力结构、伦理意识、审美享受三种,且李泽厚最为重视审美,因为以审美情感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是感性与理性的互渗,是人性最鲜明突出的表现。5因而,他主张“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因而,这就启示将美育贯穿于生活中,以真与善作为美育教学的内容,通由美的自由直观,而达到对真的启示与善的体悟,这样,个体全面性的意义得以被认识,另外美育理念得以重塑,且区别于美育教学中无内容只有形式的美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 M ].合肥:安徽文艺出 版社.1999.

[2]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李泽厚.关于“美育代宗教”的杂谈问答(2008)[M].北京三联书店,2009

1.(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 基督教的本质[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徐复观文集》(第五卷),第455页

3.李泽厚.关于“美育代宗教”的杂谈问答(2008)[M].北京三联书店,2009:230

4.德文本《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第3卷第546-547页,译文引自《美学问题讨论集》第6辑第187页

5.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2005,P215

本论文是2024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非遗传承-蜡染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平台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