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分析
胡磊
重庆移通学院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突破千万,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从传统的“单一专业知识考核”转向“综合能力评估”。创新性提出“完满教育”育人理念,将其与专业教育深度协同,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实践、体验中得到成长,提高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科学决策的能力。旨在培养“人格完整、能力突出、素养全面”的综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引入企业视角明确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构成,深入探究完满教育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机制,不仅能丰富高等教育育人理论,更能为高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完满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一)完满教育的内涵
“完满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构建“社团活动、志愿服务、艺术实践、竞技体育”四个版块协同体系:社团活动聚焦专业能力延伸与创新思维培养;志愿服务侧重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塑造;艺术实践致力于审美素养与表达能力提升;竞技体育强化团队协作与抗压能力培育。四个版块相互支撑,形成覆盖能力与素养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广义上,就业竞争力是突破就业壁垒、适应岗位需求并实现长期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核心包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四大板块。从企业视角看,就业竞争力的定义更贴合职场实际需求,其本质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组合”,具体细化为:岗位适配能力(转化专业知识为工作产出)、协作贡献能力(保障团队高效运转)、问题解决能力(应对工作难题)、职业成长能力(适应企业发展节奏),完满教育通过模块设计针对性提升这些核心能力。
三、完满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背景
(一)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审美能力、劳动能力等多方面协调发展,而非单一维度的知识或技能培养。这是完满教育的核心理论支撑。完满教育四个版块与理论高度契合:社团活动强化智力与创新能力,志愿服务塑造道德品质与社会适应力,艺术实践提升审美素养与表达力,竞技体育增强体力与意志品质。这种“五育融合”模式,培养企业青睐的“完整的人”,为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学者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参与实践、与他人互动协作,逐步建构自身知识体系与能力框架的过程。这一理论与完满教育的实践逻辑深度契合,成为完满教育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理论支撑。完满教育并非通过课堂灌输知识,而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如社团项目研发、志愿场景应对等,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应用于职场的实践能力,契合就业竞争力对“实操性”的核心需求。
(三)职业发展理论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等经典职业发展理论指出,职业发展是一个“自我认知—能力匹配—职业适应—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个体明确职业定位、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协同发展。完满教育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隐性目标,与职业发展理论的导向高度契合,为就业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引。完满教育通过多元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如社团探索专业兴趣、艺术实践挖掘表达特长),同时培养团队协作、抗压等职业适应能力,助力学生快速融入职场,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
四、完满教育四个版块对就业竞争力的核心促进作用的完满教育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艺术实践、竞技体育”四个版块,从企业关注的“岗位适配能力、协作贡献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职业成长能力”四大维度,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了“精准化、场景化”的提升路径,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团活动:强化岗位适配与创新能力
社团活动以“专业延伸+项目实践”为核心,通过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类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岗位需求、熟悉工作流程,提升岗位适配能力——学生在模拟企业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出,减少入职后的适应成本。同时,社团活动鼓励突破传统思维,通过创意设计、方案优化等环节培养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研发、产品策划等岗位的核心需求,能帮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二)志愿服务:提升协作贡献与问题解决能力
志愿服务以“团队协作+真实场景”为特点,学生在集体服务中需明确分工、实时沟通、补位支持,逐渐形成主动协作的意识与习惯,这种协作贡献能力是保障企业团队高效运转的关键,能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职场团队。此外,志愿服务场景中常面临突发状况(如需求变更、资源调整),学生需自主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而这一能力能有效应对企业工作中的复杂难题,降低运营风险。
(三)艺术实践:优化沟通表达与人文适配能力
艺术实践以“表达输出+审美培养”为核心,通过戏剧表演、作品解说等环节,帮助学生克服表达胆怯,学会清晰、有感染力地传递观点,提升沟通表达能力——这一能力在企业客户对接、方案汇报等场景中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精准传递价值、减少沟通成本。同时,艺术实践培养的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能提升学生在文化创意、品牌运营等岗位的适配度,帮助企业打造兼具艺术感与商业价值的产品,增强用户认同感。
(四)竞技体育:增强抗压与职业成长能力
竞技体育以“竞争对抗+团队磨合”为特点,学生在胜负场景中需快速调整心态、坚持目标,逐渐形成抗压能力——这一能力能帮助学生应对企业项目冲刺、业绩考核等高压场景,保持工作专注度与稳定性。此外,长期团队训练让学生学会配合分工、主动补位,形成“协作成长”意识,这种意识促使学生入职后主动学习、适配团队节奏,跟随企业发展持续提升自我,具备长期职业成长潜力,成为企业青睐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五、结论
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为支撑,对 “完满教育” 特色育人模式展开理论解构,通过四个版块形成清晰的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社团活动强化岗位适配与创新能力,志愿服务提升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艺术实践优化沟通与人文适配能力,竞技体育增强抗压与职业成长能力。这一模式通过“能力培养-需求对接”的逻辑,有效契合企业对人才的核心需求,为高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可行框架。
参考文献
[1]贺书伟,刘湘.数字劳动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与机制构建——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考[J].山东工会论坛,2024,30(1):86-96
[2]任楠.“五育并举、融合育心”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策略与价值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4(11):047-051
[3]董惠惠.建构主义理论对核心素养本位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启示— —以文化理解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4(9):165-167
[4]郭晶.以“职业生涯理论”推动员工积极心态构建研究[J].冶金管理,2022(8):23-25
[5] 林 建 丽 . 志 愿 服 务 视角 下 大 学 生就 业 竞 争 力提 升 策 略 [J]. 湖 北 开 放 职 业学 院 学报,2024,37(6):2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