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音乐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研究
麦景惠
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6
摘要:社会音乐教育是一种极为重要文化教育形式,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在促进审美情趣、提升道德素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育的普及,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深入研究社会音乐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将为未来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国民素质;作用研究
引言: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逐渐丰富,随之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显著提升。基于此背景下,音乐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在塑造国民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认同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事业的发展水平不仅是国家和民族整体文化水平的标志,更直接影响国民音乐素养、民族精神的弘扬及民族文化的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国民音乐素养不仅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还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走出去”,提高民族音乐艺术的国际知名度。音乐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可以说,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推广,对于促进国家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强音乐教育,对于构建创新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社会音乐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作用
社会音乐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方面展现重要作用,其中包含文化素养、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
第一,文化素养提升。音乐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重要方式,通过个体参与学习与音乐活动,能够接触到较为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进而掌握不同时期与地域的音乐风格和实际特点。在此期间,个人审美的能力会稳定提升,显然会加深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理解与欣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古典音乐的优雅与深邃,还是民间音乐的韵味与质朴,都能够实现人们文化素养稳定提升。
第二,健康心理形成。心理健康是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能够缓解压力、减轻焦虑,从而实现个体健康心理水平提升。不管是学习乐器还是参与合唱,音乐均能够带来愉悦感与满足感,当人们沉浸在美好的旋律中时,往往能够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这种疗愈的功能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尤其重要。
第三,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达成是帮助个人实现发展重要因素。音乐教育通过以合唱团、乐队等核心形式开展,需要成员相互之间配合、沟通合作。这种团队合作不单单能够促进社交能力提升,并且还有助于培养个体在合作中构建信任关系,以及解决冲突的能力。同时,通过共同完成音乐作品,参与者能感受到集体创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第四,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创造力是当前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恰好能够激发个体的创意思维。通过对音调、节奏、旋律等元素进行尝试与探索,能够让个体充分发挥想象力,这种即兴创作不仅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培养灵活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加灵活敏捷且具备创新意识。
二、加强社会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发挥社会音乐教育在育德功能
音乐教育在当前社会中的作用深远且重要,不单单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样也是实现价值观传递与整合的重要工具。正如贝多芬所言,音乐可以不断激发人类精神,这远远超越智慧与哲学,从而实现更为深层次的启示。这一启示不仅从个人情感的升华上体现,并且也在于提升社会整体道德与文化素养。美好的音乐教育通过丰富情感、净化心灵、规范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成员。当社会成员受到优美音乐的感动时,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整合,使得社会整体文化道德水平得以提高,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现如今历史上有许多音乐作品,如《马赛曲》、《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激励无数人通过音乐力量陶冶人们情操,从而唤醒集体意识,久而久之,社会成员的个人素养即可得到稳定提升,从而保证社和谐与团结。因此,在新时代下,需要高度重视与推进音乐教育形式,保证更多人能够充分领略到音乐背后的美好与深刻意义,进一步为构建更为和谐、稳定、进步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挥社会音乐教育启智功能
音乐不仅能够实现艺术素养的培养,并且还可以促进智力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人的智能可以划分为一般智能与特殊智能,而音乐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特殊智能锻炼与发展的重要方式。音乐教育过程中,能够促进记忆力、审美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以及判断能力的稳定提升,这些能够一方面是艺术创作中的实际所需,另一方面也与科学研究、创新思维密切相关。例如,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提琴手,数学家华罗庚和二胡爱好者,以及物理学家钱学森等,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成就,与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密不可分。钱学森曾指出,形象思维在科学思维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音乐思维恰恰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充分展现出音乐与智力之间的密切关系。爱因斯坦作为相对论的提出者,大脑功能分析表明,他在物理学上取得的成就,与他的音乐修养有着直接关联,再次验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说明右脑和左脑功能的交互作用。因此,充分发挥社会音乐教育的启智功能,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并支持这一领域的发展,让更多人受益于音乐带来的智力启迪,为建设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三)发挥社会音乐教育悦民功能
社会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国民素质稳定提升。人作为社会当中的一员,与他人的互动与关系处理尤为重要,而音乐恰好为这一过程提供独特而有效的途径。第一,音乐活动能够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发展。音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与感染力,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能够得到愉快体验,进一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感与竞争意识,更容易打破隔阂,建立信任感,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沟通与合作,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第二,通过音乐产生美的共鸣,增强群体内部凝聚力。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往往会面临较为激烈竞争,由此就会让相互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组织具有感染力的音乐活动能够成为情感交流重要平台,让个体在享受美好旋律时产生情感共鸣,由此不仅增加了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也为大家提供了更多共同的话题,使得整个群体更加团结一心;第三,参与音乐审美一方面能够陶冶情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乐群意识。通过组织集体性的大合唱音乐活动,能够实现个人审美能力提升,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进而创造出美好的音乐体验。这种共同活动不仅丰富个人的文化生活,也促进彼此间情感的交流,使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集体生活的热爱与责任感。由此可见,充分发挥社会音乐教育在悦民功能上的作用,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人际关系的良好调节、群体凝聚力的增强,以及乐群意识的发展,音乐教育不仅丰富个人生活,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增强个人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从而实现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稳定提升。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国民可以认识到文化多样性,进一步培养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未来,应积极推广社会音乐教育,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侯晓昱.不断“跨界” 不离其“宗”——谢嘉幸音乐教育学微观学术史研究[J].中国音乐,2024,(05):153-162.
[2]郑伟.安徽省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中国民族器乐传承调查研究[J].戏剧之家,2024,(22):108-110.
[3]付屹璇.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运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黑龙江科学,2024,15(13):7-15.
[4]陈亭伊.丰子恺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以11则音乐故事中的音乐教育思想为例[J].艺术教育,2023,(0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