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诊治进展

作者

丁文洁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EVT)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超早期推荐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血管再通率,改善了患者预后并降低了死亡率。然而EVT术后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颅内出血、脑水肿、远端血管栓塞等严重的影响患者术后效果。本文详细探讨了急性脑梗死的概念和危害,血管内治疗术的作用和方法,及并发症的类型、预防控制手段、诊治进展,旨在指导临床治疗,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术后并发症;诊治进展

一、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概论

(一)急性脑梗死的概念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其通常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引起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1]。此外,异常物体(如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也可能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引发相应区域的脑组织软化、坏死。

(二)急性脑梗死的危害

1.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不及时或者预后效果不好常出现肢体偏瘫,导致活动能力显著下降,使得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偏瘫不仅限制了患者的行动自由,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长期并发症,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

2.语言及认知障碍

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如失语、构音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交流能力,同时部分患者在关键部位发生脑梗后,还可能出现血管性痴呆,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视空间功能障碍等,对日常生活和社交造成严重影响。

二、急性脑梗死血管治疗术的应用分析

(一)急性脑梗死血管治疗术的作用

1.快速恢复脑血流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血管治疗术能够迅速打开闭塞的血管,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因缺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能够及时的挽救患者濒临死亡的脑组织,将患者的危险概率降到最低,同时还能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关键作用。

2.提高再通率

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效率高、疗效快、效果好,血管内治疗术能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尤其是在大血管闭塞的情况下效果更加显著,不仅能够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梗死面积,还能够极大的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

3.减少并发症

急性脑梗死患者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血管内治疗,便可以减少因长时间缺血导致的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同时还能降低因脑缺血引发的其他系统性并发症的风险,减少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痛苦,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2]。

(二)急性脑梗死血管治疗术的方法

1.静脉溶栓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最初几小时内,可以使用静脉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来溶解血栓,促使脑血流快速的恢复,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快捷,且治疗的费用比较少,但存在时间窗限制,只能是在脑梗死前期效果显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效果有限。

2.动脉取栓

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动脉取栓的方式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技术将取栓装置送入闭塞的血管内,直接抓取并移除血栓,恢复脑部血流通畅,这种方法非常的直接有效,但是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支持。

3.血管内支架置入

对于存在严重血管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在血管内植入支架以扩张狭窄段,继而恢复血流通畅,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治疗急性脑梗死,还能预防未来的血管闭塞事件,但是这种方式治疗过程患者较为痛苦,术后还要常年的服用药物进行保养。

4.联合治疗

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的联合治疗,例如:静脉溶栓后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立即转为动脉取栓;或者在取栓后使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来巩固治疗效果,采用联合治疗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3]。

三、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分析

(一)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血管内治疗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可能是由于溶栓药物或机械取栓过程中损伤血管壁导致的,颅内出血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要对颅内出血进行预防和控制。

(二)血管再闭塞

血管再闭塞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并发症,尽管血管内治疗术能够成功打开闭塞的血管,但部分患者术后仍可能出现血管再闭塞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或治疗不彻底等原因导致的,血管再闭塞会再次导致脑组织缺血,影响治疗效果。

(三)脑水肿

急性脑梗死患者本身容易出现脑水肿,而血管内治疗术后可能会加重这一现象。脑水肿会导致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可能引发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其他系统性并发症

血管内治疗术还可能引发其他系统性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基础疾病、手术过程中的创伤以及术后的护理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术后则需要加强护理和监测,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诊治进展分析

(一)颅内出血的诊治进展

颅内出血是血管内治疗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9%-38.2%,常发生在术后24-72小时内,根据出血部位和类型可分为梗死部位出血转化、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对于颅内出血的诊治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可以及时发现出血情况。治疗上需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和部位,采取控制颅内压、止血、必要时外科干预等措施,以减轻脑损伤并改善预后。

(二)血管再闭塞的诊治进展

血管再闭塞是血管内治疗术后另一重要并发症,与临床症状恶化密切相关,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溶栓后残余血栓、动脉硬化斑块、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为预防和治疗血管再闭塞需采取综合措施:首先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应确保充分再通减少残余血栓;其次术后应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等抗栓治疗以维持血管通畅;对于早期再闭塞的患者可考虑再次进行血管内治疗或联合药物治疗。此外,加强患者的基础疾病管理,如控制血压、血糖等,也是预防血管再闭塞的重要措施[4]。

(三)颅内高灌注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颅内高灌注综合征是血管内治疗术后的一种特殊并发症,常表现为偏侧头痛、眼面部疼痛、癫痫等症状,其发生机制与再灌注后脑血流量急剧增加、血脑屏障破坏有关。对于颅内高灌注综合征的诊治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干预,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及时发现并诊断该并发症。治疗上需采取降低颅内压、控制脑血流量等措施,以减轻脑损伤并改善预后,同时加强患者的护理和康复训练也是促进恢复的重要措施。

(四)全身系统并发症的诊治进展

除了颅内并发症外,血管内治疗术后还可能发生全身系统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创伤等因素有关。为预防和治疗全身系统并发症需采取综合措施:首先加强患者的术前评估和准备,确保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其次术后加强患者的护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对于已发生的并发症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等,同时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心理调适也是促进恢复的重要措施[5]。

结论:

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诊治进展迅速,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重要支持,目前血管内治疗已成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在提高血管再通率的同时,术后并发症的管理也成为关键,主要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脑水肿、远端血管栓塞、感染等局部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操作技术、患者自身条件及术后管理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并发症临床实践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包括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加强术后监测和个体化治疗等,通过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熙.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婚育与健康, 2024(9):55-57.

[2]李吉龙,孙晓雨,樊建新.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与效果[J]. 2023(9):190-192.

[3]顾贵业.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及评价[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12):4.

[4]刘林,刘欣,窦京彬,等.高压氧联合血管内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3, 25(5):504-507.

[5]赵黎丽,陈莉芬.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诊治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7):10957-1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