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日新教育

作者

刘江河

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源自《礼记·大学》的经典论述,阐释了自我革新与持续进步的哲理。我校经多年思索,观古今,跨东西,采众人之所议,将其确立为校训,逐步构建起以“日新教育”为核心的办学思想体系。旨在培育“有爱心、有智慧、健康、灵动”的日新少年。

一、理念溯源: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教育的融合

1. “日新”思想的哲学根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箴言,承载着中华文化对“革新”与“进步”的深邃理解,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商汤王将此铭文作为自我反省的明镜,时刻提醒自己在道德修养与能力提升的永不止步,持续前行。这一理念,与当代教育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和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不谋而合。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适应时代变迁的必备能力。而核心素养的培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我校将“日新”确定为办学的灵魂,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教育需求的积极回应。

2. 日新教育的时代价值

在人工智能风起云涌、全球化浪潮澎湃的大背景下,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已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教育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塑造与人格完善的深度融合。日新教育以“每天进步一点,坚持天天进步,全面和谐进步”为目标,构建起一个动态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日新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鼓励青年要创新创造。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引用这句话,用于说明中华民族成为最强大文明典范的精神。这种精神,跨越三千年,成为教育永恒的追求。

二、内涵体系:目标、内容与方法的系统建构

1. 三层目标:渐进式发展的教育愿景

每日进步一点:每日进步一点是日新教育的基石,它强调通过微小的积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每日一省”让师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每日一读”让师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坚持天天进步:它是日新教育的关键,它注重习惯的养成,意志的培养,自律的训练。“21天习惯计划”,帮助学生在21天的时间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全面和谐进步:是日新教育的终极目标,它强调打破学科边界,通过跨领域学习促进学生德性、智性与灵性的协同发展。

2. 三维内容:德性、智性与灵性的统一

德性奠基:德性是做人的根本,是日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闽南文化浸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的魅力和底蕴,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文化认同感。“仿长征、学恩来”活动则像一次精神的洗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智性启航:智性是学生成长的动力源泉,是日新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数学“核心问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科学识字法”,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汉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灵性涵养:灵性是学生生命的精髓,是日新教育的重要追求。学校通过艺术、体育与自然教育等多种途径,唤醒学生的生命感知力。武术课程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勇气。耕读文化实践活动则像一场自然的旅行,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种植活动,撰写观察日记,体悟“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劳动观念。

3. 三性方法:训练、体验与合作的整合

训练性:训练性是日新教育的基础方法,它通过结构化学习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古诗背诵,让学生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数学说理写作则是一场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体验性:体验性是日新教育的重要方法,它以情境化活动深化学生的认知。少年科学院,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中,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和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校外亲子实践活动则像一场亲情的纽带,让学生和家长在实践活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合作性:合作性是日新教育的关键方法,它依托“同伴互助”“家长合作社”等形式构建学习家族。在学习家族中,学生和家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同伴互助,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家长合作社则像一个教育的联盟,让家长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和活动策划,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三、实施策略:课程、活动与家校的立体化设计

1. 课程体系的校本化重构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日新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和实施。语文以“科学识字”为切入点,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读写素养。数学以“说理作文”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各学科均能紧扣学科核心观念,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从校情、生情出发,有效利用地区优势,开展富有个性的学科教学。

校本课程年段化实施:校本课程年段化实施是日新教育的重要特色。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校本课程分为低年级(1 - 2年段)、中年级(3 - 4年段)和高年级(5 - 6年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低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和学习兴趣,开设古诗背诵、绘本阅读等课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知识,感受语言的魅力。中年级注重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开设家训研习、红色文化体验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高年级注重深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开设朱子文化、侨缘探究等课程,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现实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是日新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将活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使其常态化开展。少先队活动融入公益实践,让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科活动设计“数学文化节”“汉字听写大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校外活动建立“亲子阅读共同体”,让学生和家长在阅读中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 家校社协同的“135工程”

“一家人”理念:“一家人”理念是家校社协同的核心思想,它强调破除家校壁垒,倡导教育责任共担。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三个重要环境,只有三者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一家人”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级家委会:三级家委会是家校社协同的组织保障,它包括班级、年级、校级家委,分层协作,参与课程开发与活动策划。

五个抓手:

亲子阅读共同体:以书为媒,促进家庭对话。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分享阅读感受和体验,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

家长学堂:定期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讲堂:邀请家长进校分享职业经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拓宽自己的视野,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家长合作社:以目标为导向,合作创办学生学习组织。如组织周末实践营,让孩子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长志愿服务:覆盖校园安全、活动支持、社会公益等领域,增强了家长与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3. 全科阅读与人工智能赋能

全科阅读:全科阅读是日新教育的重要创新,它将阅读教学渗透至所有学科。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阅读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AI技术应用:

智能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智能平台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虚拟现实还原历史场景,增强学习沉浸感,提高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利用AI批改作文,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大数据,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四、特色实践:文化传承与创新探索

1. 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歌仔戏唱古诗:歌仔戏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学校将歌仔戏与古诗吟唱相结合,学生用歌仔戏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吟唱古诗,既传承了地方戏曲艺术,又弘扬了中华古典文化。

武术进校园: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作用。学校开设“五祖拳”、“散打”课程,让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还领悟了武德精神,培养了毅力和勇气。

耕读文化实践: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耕”与“读”的结合。学校建立校园农场,让学生参与种植活动,并撰写观察日记。在实践中,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体悟“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培养生态意识和劳动观念。

2.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闽南文化影响我”主题探究:“闽南文化影响我”主题探究融合了历史、地理、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学生通过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并形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还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仿长征学恩来”红色研学:模拟长征路线,设计体能挑战,结合恩来精神研讨,实现身体历练与思想升华的双重目标。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亲身体验长征的艰难困苦,学习周恩来总理的伟大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日新教育既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也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系统性的设计推动教育的每一天进步。未来,我校将继续秉持“苟日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探索教育创新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