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hatGPT 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分析与防控策略研究

作者

侯爱琴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淮南 232038

一、引言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办学方向、学生价值观塑造乃至国家稳定与发展。当前,随着技术快速迭代,以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海量知识库和高效的内容生成功能,迅速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科研和交流的日常工具。它既可用于辅助教学、答疑解惑,也可能成为传播错误思潮、虚假信息和价值偏见的新渠道。

ChatGPT 并非完全客观中立的工具,其输出内容受到训练数据、算法结构以及人为价值观校准的显著影响,甚至潜藏意识形态渗透与操控的风险。因此,如何科学认识并有效应对ChatGPT 带来的各类挑战,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治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ChatGPT 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多维挑战

(一)信息内容风险

ChatGPT 训练数据源于全球互联网文本,包含大量西方中心主义、自由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尽管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了一定纠偏,但其算法本身如同“黑箱”,价值倾向十分隐蔽。学生在查询敏感历史、社会制度对比等话题时,易接触到看似中立、实则隐含西方立场的内容,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意识形态渗透。

此外,ChatGPT 能够高效生成逻辑自洽、语言流畅的虚假信息。若被恶意利用或因模型本身缺陷传播于学生群体中,会严重干扰正常信息环境,削弱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任。由于其输出内容自带“权威感”,辨识能力不足的学生更容易轻信,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二)认知塑造风险

ChatGPT 提供便捷的答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思维惰化倾向,不再主动思考与探索。过度依赖工具会削弱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而意识形态认同恰恰需要主动思考、批判分析和价值判断,由于思维惰性,学生成为了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此外,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关乎知识传递,更依赖于情感共鸣、价值体验和信仰坚定。ChatGPT 生成的内容缺乏真实情感与人文温度,过度依赖人机交互可能减少师生和生生之间真实的思想与情感交流,导致教育过程的“去人化”,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主体性风险

在传统“教师-学生”教学关系中,教师承担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核心角色。而ChatGPT 以高度智能的“第三方”身份介入,打破了原有平衡。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向AI 提问,教师的专业权威和话语权受到挑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提高数字素养、更新教学方法,其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将面临弱化。

另一方面,学生使用 ChatGPT 完成作业、撰写论文的现象逐渐增多,导致教师难以通过传统方式评估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和思想状况。这使得教育评价机制失灵,教师难以及时察觉和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

(四)技术依赖与安全风险

ChatGPT 的核心技术由国外企业掌握,高校长期依赖此类工具,不仅存在“技术卡脖子”风险,还可能陷入“价值驯化”。同时,师生在使用中产生的大量对话数据、提问内容等敏感信息,可能被境外势力获取和分析,用于绘制我国青年群体的思想图谱,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意识形态渗透。

加之算法本身不透明,其内容生成机制难以被普通用户理解和监管,传统基于关键词的治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这类新型风险。

三、应对 ChatGPT 挑战的策略与路径

面对上述风险,高校不应简单禁止使用,而应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综合治理体系。

(一)技术治理:以技术管控技术风险

应积极研发本土化、可控化的教育大模型,在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从数据与算法层面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建立AI 生成内容识别与监测系统,帮助教师和管理者辨别虚假信息和隐蔽偏见,提升治理效率。还应推动“可信AI”认证与伦理审计,确保AI 应用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要求。

(二)教育引导:增强主体能力与批判思维

应将人工智能伦理和信息素养教育全面纳入通识课程,帮助师生理性认识ChatGPT 的优势与局限,树立正确技术使用观念。鼓励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设计更多需深度思考、批判创新的学习任务,避免思维惰性。思政教育要突出人文关怀与情感沟通,强化教师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法律与制度规范:明确底线与完善机制

高校应尽快出台生成式AI 使用管理办法,明确禁止一些不端行为,并规范其合理使用范围。优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减少对文本作业的过度依赖,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建立多部门协同的意识形态风险预警和联动机制,实现早发现、早研判、早应对。

(四)伦理与文化建设:培育负责任的AI 使用文化

在校园中积极倡导“科技向善”的理念,引导师生树立技术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价值观。加强优质网络内容供给,建设思想性、吸引力俱佳的新媒体平台,主动弘扬主流价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结论

ChatGPT 代表的技术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对高等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是真实而严峻的,但并非无法应对。高校应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既要善用其提升教育质量,也要始终保持风险意识。

根本出路在于推进“人”的现代化。要通过加强技术治理筑牢屏障,通过深化教育引导铸就思想根基,通过完善法律与制度明确行为边界,最终构建以“人的判断力”为核心、以技术和制度为支撑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确保高校始终成为立德树人、培育新时代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 刘雪光. ChatGPT 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与应对研究[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5(8): 102-103.

[2] 陆娜,谢小夏,陈采.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契机、困囿与破局[J].高校后勤研究,2025(6): 62-71.

[3] 焦立涛,宋宏宇.论 Deepseek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二重向度[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8. doi:10. 62756/xbsk. 1673-1646. 2026106.

[4] 卢俞成,陈佳虹,张艺琼.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向度、风险挑战及应对策略[J]. 继续教育研究, 2025(8): 86-92.

[5] 秦慧,刘桂霖.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5(6): 22-29.

[6] 王淑荣,崔昊. 数智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研判及对策[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 19-26.

[7] 陈丽荣,李芝莹.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理、风险与优化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5(7): 151-159.

作者简介:侯爱琴,女,1979 年1 月出生,职称:科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