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游戏课程建设对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作者

宋莹莹

信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滨州市阳信县 251899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幼儿教育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体育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因其趣味性强、互动性高、参与度广,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推动“课程游戏化”理念在幼儿园中的落地实施。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结合当前幼儿园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体育游戏课程建设对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幼儿园体育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幼儿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内涵与价值

(一)核心内涵

幼儿体育游戏课程是以幼儿身体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它并非简单的 “体育活动 + 游戏元素”,而是通过系统化的目标设定、内容筛选、组织实施和评价反馈,将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训练,融入角色扮演、竞赛挑战、合作任务等游戏场景中,实现 “玩中学、学中练”。​

(二)建设价值

从幼儿发展角度看,体育游戏课程能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同步提升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规则意识、社交技巧和创造力 [1]。从教育实践角度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可解决体育活动碎片化问题,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指引,让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从 “自发” 走向 “自觉”。

二、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课程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体育游戏的课程建设。例如,云南圆通幼儿园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小幼一体化体育科普实践基地”,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探索体育、教育、心理学科一体化的幼儿园“体育与健康”育人体系。此外,四川大学第一幼儿园也开展了多项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如《幼儿园感觉统合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幼儿园定向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等,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体育游戏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体育游戏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指导能力;部分幼儿园的课程设计较为随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的评价体系[2] ;同时,一些幼儿园在体育设施和材料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课程实施效果;此外,部分家长对体育游戏的认知有限,未能有效配合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制约了家园共育的深入开展。

三、幼儿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分层目标,贴合幼儿发展阶段

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按年龄分层设定课程目标。3-4 岁幼儿以 “感知身体、乐于参与” 为主,重点培养基本动作的协调性,如通过 “小兔跳圈” 游戏练习双脚跳;4-5 岁幼儿以 “掌握技能、遵守规则” 为主,加入简单的竞赛元素,如 “运球接力赛”;5-6 岁幼儿以 “合作创新、挑战自我” 为主,设计团队任务类游戏,如 “搭建障碍接力”。

(二)开发特色内容,融合趣味性与教育性

课程内容需兼顾 “游戏趣味” 和 “能力培养”。一方面,选取幼儿熟悉的主题,如动物模仿、童话情境,设计 “青蛙过河”“小刺猬运果子” 等游戏;另一方面,融入生活技能和认知元素,例如在 “寻宝大冒险” 中加入颜色识别、数量计数,让体育游戏与认知发展有机结合。同时,需根据季节和场地灵活调整内容,如雨天开展室内 “桌面足球”“手影追逐” 等小游戏。

(三)优化实施策略,保障活动效果

在组织形式上,采用 “集体游戏 + 小组游戏 + 自主游戏” 结合的方式[3]。集体游戏培养规则意识,如 “老狼老狼几点了”;小组游戏侧重合作能力,如 “两人三足运皮球”;自主游戏则鼓励幼儿自由创造玩法,如用呼啦圈自主设计 “跳格子” 新规则。教师在过程中需扮演 “引导者” 角色,通过语言激励(如 “你能跳过更宽的格子啦!”)和示范指导,激发幼儿参与热情。

(四)构建多元评价,关注能力发展过程

摒弃 “以技能达标为核心” 的传统评价,建立 “过程 + 结果” 的多元评价体系 [4]。通过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从运动能力(如动作协调性)、社交能力(如是否主动合作)、意志品质(如遇到困难是否坚持)等维度进行评估。例如,在 “团队搭积木接力” 游戏中,不仅关注幼儿的奔跑速度,更关注其与同伴的分工配合。

四、体育游戏课程对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提升运动与身体控制能力

体育游戏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动作训练,显著改善幼儿的基本运动技能。在 “障碍闯关” 游戏中,幼儿需连续完成跨栏、钻山洞、平衡木等任务,其肢体协调性、爆发力和平衡能力在反复练习中逐步提升。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动作,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育至

关重要。

(二)培养规则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多数体育游戏都是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幼儿在 “红绿灯”“老鹰捉小鸡” 等游戏中,会逐渐理解 “遵守规则才能保证游戏公平”。同时,合作类游戏如“抬花轿运玩具”,不仅能够增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还能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分担任务,从而减少争抢行为。通过这些游戏,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价值,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逐步培养出良好的规则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激发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开放性的体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创新空间[5]。在富有创意的“百变呼啦圈”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通过使用呼啦圈来练习各种跳跃动作,还自发地创造出许多新颖有趣的玩法,例如“套圈投篮”和“搭房子”等。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技能,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外,在“救助小玩偶”这一情境游戏中,幼儿们需要共同合作,设计出能够帮助小玩偶跨越“河流”和翻越“山坡”的路线。这样的游戏不仅要求孩子们动脑筋思考,还需要他们相互沟通和协作,从而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增强情绪调节与抗挫折能力

体育游戏中的胜负体验,是幼儿学习情绪管理的重要契机。在 “小组接力赛”中,教师引导输的小组总结经验而非抱怨,赢的小组分享方法而非骄傲。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幼儿在长期参与体育课程后,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比赛中的输赢结果。他们哭闹等负面情绪的表达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积极的态度,比如主动说出“我们下次会更加努力”这样的话语,显示出他们抗挫折能力的显著提高。

结语

体育游戏课程建设是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优化教师角色定位、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以及推动家园共育,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认知能力、社会性和情感品质。未来,幼儿园可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结合地方文化设计特色游戏(如融入传统民间游戏元素),并加强家园协同,鼓励家长在家中开展亲子体育游戏,形成教育合力,让体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 “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郭九洲 . 身体素养理论视域下 5-6 岁幼儿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课程设计与实证研究 [D]. 吉林大学 ,2023.DOI:10.27162/d.cnki.gjlin.2023.001476.

[2] 张茉.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体育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22.DOI:10.27011/d.cnki.gdbsu.2022.001649.

[3] 陈捷钦 . 体育游戏,幼儿教学不可或缺的法宝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2023,(15):58-59.

[4] 张守芬 . 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J]. 家长 ,2023,(05):19-21.

[5] 郝仕芳 , 欧乾旺 . 运动游戏对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 [J]. 黑龙江科学 ,2022,13(07):14-16.

宋莹莹(1996.10-),女,汉族,山东滨州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