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动态路径的沙水游戏课程化设计研究

作者

张金晶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幼儿园23161

摘要:沙水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课程化设计长期面临活动目标与儿童兴趣难以调和的实践困境。本研究基于动态路径理论构建"生成-生发-助推"三维模型,通过持续观察与动态调整的教学策略,探索游戏活动与课程目标的有机融合机制。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发现动态路径通过捕捉游戏中的生成性契机,运用生发式引导策略,能有效实现儿童自主探索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协同发展。课程化设计需保持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教师角色应从传统指导者转变为游戏生态的共建者。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提升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更通过赋权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可持续改进机制,为低结构游戏材料的课程转化提供了可操作范式,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态路径理论;沙水游戏;课程化设计;教育赋能;生成机制

一、沙水游戏课程化设计的背景与价值取向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沙水游戏因其材料特性和操作自由度的优势,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载体。传统课程设计往往采用固定目标导向模式,通过预设活动流程实现知识传递,这种方式虽能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却容易忽视游戏过程中儿童自主生成的探索契机。随着教育理念从"教师中心"向"儿童本位"转变,如何将低结构游戏材料转化为系统化课程资源,成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课题。

当前沙水游戏课程化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教师过度强调知识目标的达成,导致游戏活动陷入机械重复的操作训练;另一方面,完全放任的自主游戏又难以实现教育价值的有效转化。这种矛盾折射出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游戏与课程关系认知上的困惑,亟需构建既能保持游戏本质特征,又能实现教育目标的课程转化机制。

课程化设计的价值取向应聚焦三个维度:首先,确立儿童主体性原则,将游戏过程中的生成性契机作为课程生长点。例如在沙堡搭建中,幼儿对水流渗透现象的偶然发现,可转化为科学探究的课程内容。其次,坚持动态平衡理念,既保持课程目标的导向性,又为儿童自主探索预留弹性空间。最后,强调教育生态共建,教师通过观察解读游戏行为,运用支架式引导策略,将教育目标自然融入游戏情境。这种价值取向的确立,使沙水游戏从单纯娱乐活动升华为具有生长性的课程载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二、动态路径理论框架与课程化设计模型构建

2.1 动态路径在游戏化学习中的生成机制解析

动态路径理论在沙水游戏课程化中的应用,关键在于建立游戏活动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动态联结机制。该机制通过捕捉游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教育契机,将儿童自发的探索行为转化为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内容。其运作过程包含三个核心环节:首先是开放性环境的创设,教师通过提供多样化工具材料(如不同规格的容器、可调节水流装置),构建允许自由探索的物质基础;其次是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教师采用定点观察与影像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捕捉幼儿在沙水混合、渠道挖掘等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点;最后是教育契机的转化,将观察到的游戏行为与课程目标进行动态匹配。

生成机制的有效运作依赖于教师对游戏情境的深度解读能力。例如在沙堡搭建活动中,当幼儿发现沙粒含水量影响建筑稳固性时,教师需要即时判断该现象蕴含的科学探究价值。此时通过设置"沙水配比实验"支架,引导幼儿尝试不同比例混合后的成型效果,将原本随意的游戏行为转化为系统的科学认知活动。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目标植入,而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延展,使教育目标自然融入游戏进程。

教师角色在此过程中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既定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契机的捕捉者。这要求教师具备动态课程设计能力,能够根据游戏进程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渠道引水游戏中,当幼儿因水流受阻产生争执时,教师可适时引入团队合作任务,将矛盾转化为社会性发展契机。这种基于游戏情境的即时决策,使课程目标与儿童兴趣实现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生命力的课程生成模式。

2.2 沙水游戏课程的生发逻辑与设计维度

沙水游戏课程的生发逻辑建立在儿童游戏行为与教育目标动态交互的基础之上,其核心在于识别游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教育生长点,并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教育价值的转化。这种转化过程遵循"观察-识别-延伸"的三阶路径:教师首先通过持续性观察捕捉幼儿在沙水混合、渠道构建等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焦点,继而运用专业判断识别其中蕴含的教育契机,最后通过环境调整和问题引导实现课程内容的自然延伸。例如当幼儿自发进行沙水配比实验时,教师可通过增设量杯、标记尺等工具,将随意玩耍转化为系统的科学探究活动。

课程设计维度包含三个关键层面:首先是目标融合维度,采用弹性目标框架将五大领域发展目标转化为可嵌入游戏情境的具体观察指标。例如在"引水工程"游戏中,社会性发展目标可具体化为合作次数、冲突解决方式等可观察行为。其次是环境支持维度,通过材料分层投放构建"基础层-拓展层-挑战层"的立体化游戏环境。基础层提供铲子、模具等常规工具保障游戏开展,拓展层增加管道、水泵等材料激发复杂游戏行为,挑战层则配置工程图纸、测量工具等引导深度学习。

课程评估体系的设计突出过程性特征,采用游戏故事记录、学习轨迹分析等质性评价方法。教师通过连续拍摄游戏片段,分析幼儿在问题解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轨迹,而非简单对照预设目标进行结果评判。例如对同一幼儿在不同沙水游戏中的沟通策略进行比较,可清晰呈现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过程。这种评估方式为课程动态调整提供实证依据,形成"实施-观察-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动态路径助推的课程实施案例分析

3.1 多模态游戏场景的路径生成实践

在动态路径理论指导下,多模态游戏场景的生成实践强调通过观察捕捉幼儿游戏中的兴趣点,将其转化为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生长路径。教师以海口某幼儿园的"引水工程"项目为例,当幼儿自发使用PVC管搭建引水系统时,原本简单的输水游戏逐渐演变为包含工程建构、物理探究、团队协作的复合型学习场景。教师通过增设坡度测量仪、流量记录表等工具,将游戏场景拓展为涵盖科学测量、数学统计的多模态学习空间。

实践中发现,游戏场景的路径生成遵循"兴趣聚焦-问题衍生-支架延伸"的演进规律。初始阶段,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形成核心兴趣点,如对水流速度与管道倾斜度的关联产生好奇。教师此时采用平行游戏策略,通过模仿幼儿行为建立互动信任,同时记录关键行为节点。当游戏出现认知冲突时(如引水效率低下),教师适时投放问题提示卡:"怎样让水流得更快?",引导幼儿进入深度探究阶段。此时游戏场景自然分化为实验区(测试不同坡度)、记录区(绘制水流曲线)和讨论区(分享发现),形成多维度的学习路径。

环境材料的动态调整是路径生成的重要支撑。案例中教师根据游戏进程分三阶段投放材料:初期提供基础管道和容器,保障游戏自主性;中期增加量杯、秒表等测量工具,促进量化观察;后期引入工程图纸,引导幼儿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设计方案。这种分层支持策略既保持游戏趣味,又逐步提升认知复杂度,使幼儿在角色扮演(工程师)、科学探究(物理实验)、艺术表达(设计绘图)等多模态场景中实现全面发展。

教师引导策略的转变尤为关键。在沙水配比实验中,当幼儿争论"哪种沙子更粘"时,教师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创设对比实验场景:提供干沙、湿沙、黏土三种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猜想。这种将认知冲突转化为探究契机的做法,使游戏场景自然延伸出科学推理路径。同时,教师通过拍摄游戏片段、制作幼儿语录墙等方式,帮助幼儿回顾学习轨迹,将零散的游戏经验整合为系统认知。

3.2 学习者行为数据驱动的课程调适策略

在沙水游戏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收集与分析幼儿游戏行为数据,形成动态调适课程的有效策略。具体操作包含三个关键环节:首先建立游戏行为观察指标体系,将五大领域发展目标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例如在合作性指标中,记录幼儿主动分享工具次数、协商解决冲突的对话内容等具体表现。海口某幼儿园的实践表明,采用"定点观察+影像记录"双轨制,能有效捕捉幼儿在引水工程中的合作细节。

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显著提升课程调适的精准度。教师运用行为编码系统对游戏视频进行切片分析,识别幼儿的兴趣焦点与发展需求。当数据显示多数幼儿在沙堡建造中反复出现结构坍塌现象时,教师及时调整材料投放策略,增加不同粒径的沙子和固定支架,将单纯造型游戏转化为建筑力学探究活动。这种基于行为数据的课程干预,既保持游戏自主性,又实现教育目标的自然渗透。

动态调适策略的实施需要构建"采集-解读-反馈"的闭环机制。在沙水配比实验中,教师通过记录幼儿操作时长、材料选择偏好等数据,发现部分幼儿存在畏难情绪。随即采用分层任务设计:对基础组提供预混沙水材料保障成功体验,对进阶组增设量杯引导精确配比。两周后的追踪数据显示,幼儿主动探索时长增加,放弃率显著降低。这种差异化的支持策略,有效平衡了课程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数据驱动调适的关键。通过建立游戏案例研讨制度,教师学习运用行为分析图谱解读幼儿发展轨迹。例如某教师发现幼儿在引水游戏中频繁更换管道连接方式,通过比对历史数据识别出该幼儿正处于空间认知敏感期,随即在区域活动中增加立体拼插材料进行延伸支持。这种基于数据洞察的个性化指导,使课程调适从经验判断转向科学决策,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四、课程化设计的动态平衡与教育赋能启示

沙水游戏课程化设计的核心在于把握预设目标与生成内容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需要教育者建立灵活的调节机制。具体实践中,教师通过弹性目标框架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可观察的行为指标,而非僵化的操作步骤。例如在引水工程游戏中,原定"理解水流特性"的目标可动态调整为"探索材料组合对水流的影响",这种调整既保持课程方向,又尊重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真实兴趣。平衡机制的实现依赖三个关键要素:持续性的行为观察记录、分层次的材料支持系统、及时的教育契机转化策略。

教育赋能的实现体现在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首先,动态课程设计促使教师发展出敏锐的观察解读能力,能够从幼儿挖沙、引水等游戏行为中识别发展需求。海口某幼儿园的实践表明,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能在5分钟内准确记录3-4个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其次,教师逐步掌握动态决策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根据幼儿表现即时调整支持策略。例如当沙堡建造出现结构问题时,教师不是直接示范正确方法,而是通过提供不同湿度沙样引导幼儿自主实验。这种角色转变使教师从课程执行者成长为教育研究者,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专业发展循环。

课程化设计带来的教育革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构建起游戏与课程的共生关系,使低结构材料转化为系统化学习资源。通过设置"基础材料+拓展工具"的组合包,幼儿既能自由探索,又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深度学习。其二,形成可持续改进机制,各幼儿园通过建立游戏案例库、开展跨园教研,持续优化课程设计。其三,重塑师幼互动模式,教师通过平行游戏、启发提问等策略,将教育目标自然融入游戏情境,实现"教"与"玩"的有机统一。

这种动态平衡模式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启示:课程设计应保持适度开放性,为幼儿的自主探索预留空间;教师专业发展需聚焦实践智慧培养,提升教育契机的捕捉与转化能力;幼儿园管理要建立弹性评价体系,重视游戏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实践表明,采用动态平衡策略的班级,幼儿在问题解决、合作沟通等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教师课程设计能力也获得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随裕猛,陈贤富,刘斌.D-star Lite算法及其动态路径规划实验研究.2015,34:16-19

[2] 左英杰,衣田田,黄顺等.正-逆向物流网络动态路径问题研究综述——基于选址问题.2015,36:47-51

[3] 罗兵,张贞子.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水下典型路径的建模和动态路径的优化.1996

[4] 张文胜.动态路径智能泊车引导系统(IPGS)的结构与模型.2008,39-43

[5] 徐丽华,蔡金亭.《二语发展的动态路径:方法与技术》述评.2014,46: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