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作者

樊元罗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中心小学 山东滨州 251706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推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科学课而言,有时候为了节省精力,节省时间,或是为了减少课堂意外发生的几率,老师会把学生引导到教科书早已铺设好的道路上走,这样虽然可以防止学生走弯路,但同时也严重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时间一长,学生也就养成了一种观念:书上说的,永远是对的。对于科学课也一定是兴趣泛泛。

作为一个科学老师,我们不仅不能依赖于我们手中的教本教科书,而且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脱离我们的教科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就是扮演一个“抛绣球”(抛问题)的表演者,我们要保证我们的绣球抛得漂亮,抛得精彩,抛得能激起学生接绣球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尽自己的一切办法,开动脑筋去接这个球。

怎样保证我们的绣球抛得漂亮,抛得精彩,抛得能激起学生接绣球的兴趣?其实简单地讲,就是导入环节要精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课题,而不是教师提出课题。举个例子来说,在教学三年级的《磁极的相互作用》时,我出示了一辆自制的小汽车,汽车顶上装了一块条形磁铁,我的导入语是:小朋友们,今天王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你可仔细瞧好了!说着,我用我的手(手里还藏着另一块小条形磁铁)去吸引小汽车,在两块磁铁不接触的前提下,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看似小汽车就是被我腾空吸着前进与后退着。学生这时候学习兴趣盎然,忙问:怎么会这样啊?这时候,实际上学生已经在接我们的绣球了。

记得曾经听过《热是怎样传递的》的一堂课,导入语也十分精彩,是以故事的形式导入的:小明有一次喝水时,由于水太烫了,他就想过会儿再喝,可是过了一会儿,当他拿起杯子里的铁勺的时候啊,手都被烫伤了。于是,学生觉得很奇怪,问:怎么会这样呢?夏老师就趁势说:咦?怎么会这样呢?看似是学生在带着老师走,让学生认为自己是整堂课的导演,学起来,自然是兴致勃勃,虽然,导演却始终是老师。

当然,学生兴致最高的那一刻,是接到问题后,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既学生创新思维产生的那一刻。有时候,一个学生想出的办法也许并不可行,这时,教师的引导便显得极为重要。我通常采用谈话式的方法,对学生设计的实验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改善实验设计或再研究实验设计,或是引导其他同学来发现问题,从而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提出——推翻——提出——改善——再改善”的步骤,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创新中成长起来。从而,也真正地爱上科学课。

二、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有些科学现象,他们用不着做实验也可以很确切得告诉你实验的结论。所以在做实验时,可能会对一些有失误的实验现象进行隐瞒。

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的实验环节中,实验的方法是:把几根火柴等距离的用蜡油粘在金属条上,使金属条的一端受热,观察火柴的掉落情况。如果实验顺利,火柴应该从受热的一端开始,逐个逐个掉下来。但是,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有的学生的火柴上的蜡油涂的并不均匀,使得有的没粘牢的火柴先掉落了下来。当分析实验现象时,我故意找那一组的学生起来回答,想乘机分析一下实验中最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及其原因,好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小的细节问题。没想到的是,那一组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组的火柴从受热的一端开始,逐个逐个掉了下来。咳,真另人哭笑不得。

实际上,学生的这种做法是一种很不理智的做法。而学生的这种不理智的做法产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害怕教师因自己的失误而责怪自己。所以,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的态度:不管你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一定要如实记录,即使可能和大家的现象不一致也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来帮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细节问题以后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把实验再做一次,直到能得到正确的解释为止,我们要勇于面对失误,而不是逃避失误。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三、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是我们实验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

记得刚开始接触科学教学时,第一次的实验课程上的课堂纪律哪一个“乱”字了得。那是三年级的一堂观察课,我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下发的放大镜观察学校花坛中你感兴趣的花草树木。结果有的小组成员因为意见不一致而产生分歧,闹起了别扭。这样一来,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浪费了好长一段时间,课堂教学也就自然没有顺利收尾。造成这次课堂意外发生的原因,就是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自此以后,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每一次的实验开展之前,我总要小组成员通过商讨的方式明确自己在小组实验中担当的角色与任务,从而有针对性地来开展实验。一来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与分歧;二来,也可以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合作过程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实验现象的发现,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产生一种团体

荣誉感,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我通常分3 步走:

1、在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时,布置本单元的实践内容(通常是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来布置的)。例如,在五年级科学下册《热》单元中的实践内容为: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2、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先和学生们共同来制定:如何来评价谁的保温杯做得最好,即共同制定比赛的规则与方法。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一个学生共同设计实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小评委。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来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在实验结束后总结交流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成功或有待改进之处。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出一、二、三等奖。这样一来,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也就大大激发了。

有的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对学生辛辛苦苦动手做出来的作品很随意的就做出了相关的评价。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来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展示与教师的肯定,长此以往,必然会大大打消他们对于动手实践的兴趣与能力。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展示他们动手实践的成果的舞台。

3、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改善,和自己的同桌再比一比谁的作品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习科学学科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相关的科学知识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升华为一种科学素质,并重视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深化教育改革,搞好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关芳 .“放手”与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探讨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3(03):112-113.

[2] 林治妍 . 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J]. 启迪与智慧( 上 ),2022(06):44-46.

[3] 唐皓 , 陈丽娟 , 刘键 . 从创客教育到教育“创课”: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2(08):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