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排水系统规划研究

作者

申飞燕

32068219921014580X

摘要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排水系统规划因规划碎片化(源头减排占比<30%)、协同弱(联动率<40%)、评估单一(仅重防洪),传统模式存在径流系数超 0.7、内涝发生率超 15%、雨水资源化率<20% 等问题,制约城市水生态安全。本文构建 “源头减排 - 过程控制 - 系统治理” 三级规划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径流系数≤0.3、内涝发生率≤2%、雨水资源化率≥50%,为海绵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源头减排;径流控制;水生态修复

一、引言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排水系统是实现 “渗、滞、蓄、用、排” 协同的核心基础设施(覆盖城市水治理 80% 以上场景),其规划质量直接决定径流控制(需削减 50% 以上降雨径流)、内涝防治(重现期≥50 年)与水生态修复(水体达标率≥90%)效果。传统规划存在三大痛点:一是规划碎片化,仅关注末端管网扩建(占比超 70%),源头减排(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占比<30%;二是系统协同差,源头、过程、末端环节缺乏联动(如雨水花园未衔接管网),联动率<40%;三是效益评估单一,仅考核防洪指标(如内涝次数),忽视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修复(占比<20%),与《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系统治理、综合效益” 要求不符。研究规划策略,对提升城市水韧性(减少 90% 内涝风险)、推动水生态良性循环意义重大,是市政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排水系统规划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规划层次缺失,源头减排设施(透水铺装、绿色屋顶)覆盖率<40%,过程控制(调蓄塘、植草沟)未按汇水面积布局(服务半径超 500m),末端管网改造仍以 “大管径” 为主(管径超设计需求 20%);二是协同机制薄弱,源头设施与管网衔接不足(雨水花园出水直排率超 60%),过程调蓄设施未联动调度(暴雨时放空率<30%),联动率<40%;三是效益失衡,雨水资源化率<20%(仅用于灌溉)、水生态修复指标(如水体透明度)未纳入考核,水体达标率<70%;四是技术支撑不足,规划未采用水文模拟(如 SWMM 模型),径流预测误差超 20%;低影响开发(LID)设施选型与气候适配差(如北方严寒地区绿色屋顶冻损率超 30%)。

2.2 核心研究目标

规划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层次完整,源头设施覆盖率≥90%、过程调蓄服务半径≤300m、末端管网适配率 100%,三级协同率≥95%;二是径流可控,径流系数≤0.3、降雨径流削减率≥50%,内涝发生率≤2%;三是效益综合,雨水资源化率≥50%、水体达标率≥95%,生态 - 经济 - 社会效益均衡;四是技术适配,水文模拟误差≤5%、LID 设施气候适配率≥98%,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排水系统核心规划策略

3.1 三级系统分层规划:构建完整体系

突破层次缺失瓶颈:一是源头减排规划,居住区透水铺装覆盖率≥80%(渗透系数≥1×10⁻³m/s)、公共建筑绿色屋顶覆盖率≥60%(滞蓄量≥150L/m²),道路两侧设植草沟(宽度≥1.5m,纵坡≤2%),源头径流削减率≥40%;二是过程控制规划,按汇水面积每 10 公顷设 1 处调蓄塘(容积≥500m³),结合河道建设生态缓冲带(宽度≥20m),过程径流削减率≥20%;三是末端治理规划,管网改造采用 “雨污分流 + 智慧调度”(管径按 50 年一遇设计),河道生态化改造(护岸采用格宾石笼,糙率系数≥0.03),末端排涝能力提升 30%,三级协同削减径流≥50%。

3.2 气候与用地适配规划:提升技术精准度

解决适配难题:一是气候适配,北方严寒地区选用耐寒 LID 设施(如耐寒型透水砖,-30℃不冻裂),绿色屋顶增设保温层(厚度≥50mm);南方多雨地区加密调蓄设施(服务半径≤200m),增设雨水泵站(扬程≥10m);二是用地适配,商业区优先采用 “透水铺装 + 地下调蓄”(节省地面空间),工业区强化初期雨水处理(设弃流装置 + 过滤系统,COD 去除率≥80%),居住区结合景观布局雨水花园(兼具观赏性与功能性),适配率≥98%;三是水文模拟支撑,采用 SWMM 模型模拟不同降雨情景(1-100 年一遇),优化设施布局(误差≤5%),确保径流系数≤0.3。

四、规划实施保障与效益评估

4.1 多系统协同实施:强化联动效能

突破协同短板:一是设施联动,源头雨水花园出水接入过程植草沟,植草沟末端连接调蓄塘,调蓄塘与管网设智能阀门(管网负荷超 70% 时关闭,优先调蓄),联动率≥95%;二是部门协同,建立 “规划 - 住建 - 水务” 联合工作组,规划方案需多方会审(通过率≥98%),建设时序同步(源头与管网改造同步率 100%);三是智慧调度,构建 “监测 - 模拟 - 调度” 平台,实时监测降雨量、管网水位(数据更新周期≤5 分钟),暴雨时自动调度调蓄设施(放空率≥90%),内涝响应≤30 分钟。

4.2 综合效益评估:完善考核体系

解决评估单一:一是生态效益,考核径流削减率(≥50%)、水体达标率(≥95%)、生物多样性提升率(≥30%);二是经济效益,核算雨水资源化收益(如替代自来水成本,年省 30%)、内涝损失减少(如财产损失降 90%);三是社会效益,调查居民满意度(≥90%)、出行便利性提升率(≥80%),多维度评估确保效益均衡;四是长效监测,设置径流监测点(每 2km²1 个)、水质监测断面(每 5km1 个),数据每年更新,规划每 5 年优化 1 次(适配率≥95%)。

4.3 政策与技术保障:推动落地

确保持续实施:一是政策激励,对海绵城市排水项目给予补贴(占投资 15%-25%),将规划指标纳入城市考核(权重≥30%);二是技术标准,制定《海绵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技术规程》,明确设施选型、协同要求(执行率≥98%)。

五、结论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排水系统规划需通过三级分层规划、多系统协同、综合效益评估,解决传统模式碎片化、协同弱、评估单一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降雨(重现期超 100 年)应对能力、北方冻土区 LID 设施耐久性(寿命≥15 年)、智慧调度平台低成本化(建设成本降 30%)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规划与数字孪生(构建城市水系统虚拟模型)、AI(智能优化设施布局,准确率≥95%)融合,开发 “规划 - 建设 - 运维”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体系,为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安全保障提供支撑,助力 “美丽中国” 水生态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姜月.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排水系统优化设计[J]. 工程技术研究,2025,10(2):180-182. 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5.02.059.

[2] 佘磊. 探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系统规划[C]//2016年工程规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305-312.

[3] 刘宇星.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排水系统构建模式的研究[J]. 智能城市,2018,4(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