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张慧慧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持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与心理教育有关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针对性、专业性,强化初中班级管理的成效。
1. 初中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相比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业负担更重,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容易产生焦虑、烦躁、厌学等负面情感和过激的行为。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日常生活和学习[1]。在教育领域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将直接影响其道德行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领悟思想道德的深层内涵,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全学生的个人人格。
2. 初中班级管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2.1 搭建沟通桥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初中班级管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一定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主动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明确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指导。认识学生是进行有效交流的先决条件,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性格特征、社交能力等进行关注,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设计相应的沟通方案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与学生沟通期间,教师不但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聆听与共情,更要以恰当、科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切实地帮助学生们解决所面临的心理问题[2]。
例如,在班级“怎样与别人交流”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注意到芳芳性格十分内向孤僻,不愿与其他学生交往,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在发现这一问题时,教师主动与芳芳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其性格特点与心理问题,并将她与性格友好且开朗的学生组成小组。教师还会针对萱萱的成长情况,及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帮助她树立信心。在长期干预下,芳芳同学开始乐于和班上的同学们沟通,逐步向集体迈进,并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实现健康发展。
2.2 开展多元活动,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班级管理时,教师需要开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保障教育质量 [3]。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时,教师需注意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除了传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讨论会以外,教师还应当开展更具有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信、自爱、自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应当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感受、意见等,为后续活动开展提供参考。
例如,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思维活跃,性格冲动,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与“校园暴力”相关的内容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开展“对校园暴力说‘不’!”情景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欺凌者、跟随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仗义干预者等角色。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在不同角度上感受校园暴力的危害,使学生主动对此类事件进行深度思考,并正确掌握应对措施。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具有实践性、思考性,在增加学生学习体验感的同时,还可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3 重视家校合作,落实协同育人理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教育的起点,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需关注家校合作的重要价值。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其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全面落实协同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在信息化时代,家校合作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班主任要起到领导作用,定期通过微信、QQ、电话等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真实情况,同时将学生在学校内的状况反馈给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会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带来过于严重的学习压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这一问题,班主任需要通过家长会、线上沟通等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和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在家校合作期间,教师还需要指导家长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使其真正了解到学生心理变化与思想状态,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进一步提升家长对家校合作的配合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其道德思想,而且还可以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保障班级管理的质量。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应当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和认知特征,灵活调整心理健康内容与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军琴 . 信息化环境下初中班级管理优化实践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 (22):147-149.
[2] 许丽 . 读心育心:高中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之路 [J]. 华夏教师 ,2024, (32):6-8.
[3] 武建君 . 家校携手,助力成长——关于初中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S2): 15-16.
[4] 赵晓梅.“互联网 +”背景下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与对策[J]. 中国新通信 ,2024,26(04):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