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事业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举措

作者

禹锴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

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科技创新的推动者,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事业单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指单位与职工之间建立的平衡、互利、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强调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关注职工的权益和福祉。在事业单位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

一、事业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1. 提升职工满意度

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职工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和重视的,提升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助于提升职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展现出更高的忠诚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改善组织整体效率。

2. 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

当处于和谐劳动关系中时,职工与单位管理层之间往往保持着积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同时员工主动学习意愿也会增强,有助于推动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柱,在教育、医疗卫生、基层治理等方面维护者社会公平保障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福利供给等方面构建了民生服务安全。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发挥事业单位的社会稳定器的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二、事业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挑战

1. 编外人员管理有待规范

编外人员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考核激励、岗位培训等方面与编内人员存在区别。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差距,编内人员缴纳职业年金而编外人员往往没有参加年金制度。编制内人员晋升路径明确,编外人员则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并且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常处于劣势地位。编外人员由于职业发展受限,容易产生“被剥夺感”,导致自身尊重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无法满足,职工队伍流动性相对较大。

2. 薪酬制度激励不足

事业单位薪酬多按国家统一标准执行,薪酬制度缺乏市场化调整机制,难以反映岗位价值差异和绩效产出大小。绩效考核指标模糊,多以“德能勤绩廉”等抽象标准为主,缺少工作绩效量化考核标准,难以准确衡量工作效率和质量。缺乏绩效考核应用,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关联度较弱,难以区分优秀者与平庸者,削弱职工积极工作的动机。工资绩效分配有“平均化”趋势,难以有效调动积极性,导致职工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心理预期。

3. 缺少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绝大多是事业单位内部没有构建健全的协商机制。员工维权多依赖行政途径或法律诉讼,给劳资双方增加沟通成本,降低组织效率。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职工对单位重大决策过程参与不足,缺乏表达诉求的有效渠道。工会组织功能不健全,更多承担福利发放、活动组织职能,在劳资协商、劳动者权益维护方面有所缺失。

4. 岗位培训不足

目前事业单位培训实践中,总体存在培训针对性、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培训模式单一,多以主题讲座形式开展,系统性的脱产培训课程缺乏。培训对象有限,主要面向于领导和极少数业务骨干,广大职工参与培训的机会覆盖不足。单位培训供给动机不强,认为提供培训会增加单位成本,培训多以入职初期的“传帮带”为主,缺乏入职后持续的培训投入。

三、对策建议

1. 完善事业单位职工流动机制

合理配置资源是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集中优势,事业单位职工的合理流动有助于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事业单位职工潜能,同时作为事业单位职工的隐性激励措施对于事业单位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流动主要分为内外流动、平行流动、上下流动三种方式。一是内外流动,一方面是让优秀人才流入编制内,另一方面让不能胜任者有序退出编制内。二是平行流动,内部横向流动机制,加强完善行业业务关联部门之间内部岗位交流,强化内部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和岗位交流制度,对有兴趣、有能力岗位交流的同事提供机会。三是上下流动,使得真正优秀的事业单位职工能够向更高级别和职位流动,平庸者则向下流动。

2. 完善事业单位薪酬福利激励机制

运用价格机制进行调节是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重要环节,薪酬福利作为劳动价值的体现,一方面是事业单位职工基础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事业发展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显性激励措施,建立科学、平等的事业单位薪酬福利制度,深化按劳分配薪酬体系,保障事业单位职工同工同酬,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3.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劳资合作、多方共赢的治理模式,一是做到职工参与民主决策,如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涉及事业单位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如薪酬制度、福利保障、单位规章等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保障职工知情权、表决权等形式行使民主权利。二是完善劳动争议预防及调解制度,如建立职工座谈会、领导谈心日,建立职工权益保护与单位健康发展的沟通桥梁,通过早期发现和化解问题,降低劳动纠纷风险。三是建立健全工会组织,通过职工工会组织集体协商的方式,确保单位职工在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社会保险、职业安全等方面的法定权益不受侵害。并且通过工会介入调解劳动纠纷,避免矛盾升级为罢工或法律诉讼,保证单位业务正常开展。

4. 加强单位文化建设

通过提升组织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注重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人具有的社会属于决定了我们需要在团队中收获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单位组织文化的顺利运营和专利审查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非正式组织的团队协作,单位内部针对不同非正式组织特征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和团队建设活动,例如学习研讨小组、兴趣爱好小组、亲子交流活动小组等,缓解紧张的工作氛围,促进新员工融入,建立良好文化氛围。二是实施职业导师制,围绕工作技能指导、沟通技巧、组织规范、价值观和组织文化,加强新职工的帮助引导与心理疏导。新职工面临着房价高涨、婚恋情况等现实压力,在个人发展方面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入职之初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繁重,通过职业导师制的技能指导,加强新职工技能培训和组织文化学习,在具体工作场景之中学习解决工作问题。三是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组织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及时介入为事业单位职工排忧解难,促进情绪控制和调节,积极面对和处理压力。

5. 提升事业单位职工综合素养

随着技术融合趋势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专业性不断上升,业务培训必不可少。应充分调动单位职工参与业务培训积极性,不断提升职工综合素养。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开展:一是建立业务培训的成本补偿机制,对于参加挂职借调、业务培训、跟班学习的注重给予机会成本的补偿,对于参加职称考试、外语培训、继续教育等社会化教育培训的给予货币化支持,分担学习成本。二是建立业务培训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对培训学习过程和成果的量化评估,优化培训学习实施的决策措施,逐步扩大培训学习的覆盖对象,优化培训学习的课程选择,科学评估培训安排的成本与收益。三是丰富培训内容和创新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工作领域的事业单位职工,结合单位业务实际需求,开展线上教学、现场考察、同企业研发人员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积极拓展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技术研究、法律咨询、维权援助、重大科技项目评审等专家能力锻炼平台,丰富职工知识储备。

事业单位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激发职工创业与干事热情,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事业单位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制定举措,助力职工成长,不断增强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