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安装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

李瑞金

身份证号:370922197507014253

摘要:现代建筑向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飞速发展,电气工程作为建筑的“神经系统”,其安装施工技术的优劣决定建筑的整体质量、功能实现与安全性能,本文深入探讨电气安装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核心应用环节。

关键词:电气安装;施工;工程;应用

引言: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不仅是实现建筑照明、动力供应等基本功能的保障,更是楼宇自动化、信息通信、安防监控等智能化功能的物理基础。传统的电气安装仅满足于“通电即可”,而现代建筑则对其提出了集成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更高要求,深入研究并科学应用电气安装施工技术,对于保障建筑安全、提升使用体验、延长建筑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1]。

一、深化设计与前期准备

(一)BIM协同与碰撞检测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此阶段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核心角色,所有专业(结构、建筑、暖通、给排水、消防)的模型被整合到一个统一的BIM平台上。电气专业模型(包括配电箱、桥架、母线槽、管线密集区域)需与其他专业的模型进行精确的空间叠合。强大的BIM软件可以自动进行三维可视化碰撞检测,清晰揭示出管线之间、管线与结构构件(梁、柱、风管、水管)之间的空间冲突点。例如,一条规划中的电缆桥架路径可能与一段大型风管“狭路相逢”,或者在某个狭窄区域,不同系统的管线争抢空间。BIM技术让这些“隐形”的冲突在施工前无所遁形,工程师可以提前调整优化管线布局方案:如改变桥架走向、调整标高、优化交叉节点做法,甚至协调其他专业局部修改设计,这从源头上避免了现场返工造成的窝工、材料浪费、工期延误以及对已建结构的破坏风险,显著提高了整体施工效率[2]。

(二)精准定位与路径规划

深化设计的核心输出在于精确确定所有关键电气设施的位置、走向和标高,包括:各类配电箱、控制柜的具体安装坐标(墙壁、明装、嵌装)及其进线管/桥架的开孔位置和尺寸;主干线电缆桥架、密集母线槽的详细路由、转弯半径、支吊架形式和安装间距;大型设备(如变压器、高低压柜)的运输路径、基础位置和空间需求。标高控制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层高有限、管线集中的区域(如走廊、设备层),确保满足规范要求的净空高度和检修空间,精确的三维坐标信息要清晰地反映在经审核确认的深化设计图纸和综合管线布置图中[3]。

(三)工前策划与物料准备

此阶段还需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明确各阶段施工顺序、关键工艺、劳动力配置、大型机械使用计划(如母线槽吊装机械)、安全技术措施和质量控制点。根据深化设计图纸进行精细化的工程量计算,制定准确的材料设备采购计划、进场计划。同时进行技术交底,确保所有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清晰理解设计意图、技术要求、质量控制标准和关键工艺操作要点。这种meticulous(一丝不苟)的前期规划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能够高效、优质完成的基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将在后续施工过程中获得百倍的回报,最大程度地减少“边干边改”的混乱局面[4]。

二、管线预埋与预留技术

(一)材料严控与按图施工

严格依据审核通过后的深化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材料的选用必须合规:PVC电工套管需符合阻燃要求、管壁厚度达标;镀锌钢管应确保镀层均匀、无锈蚀,管径、壁厚满足设计文件。关键要保证管路的规格、走向、弯曲半径完全符合规范要求。转弯处过度弯曲会导致后期穿线困难甚至损伤线缆绝缘层;管间距过小则影响混凝土包裹的密实度。特别对于承重剪力墙、楼板等关键结构部位,预埋工作必须与土建施工节奏紧密配合。

(二)牢固定位与成品保护

线管的牢靠绑扎固定是核心措施,使用专用绑扎带、骑马卡等将成束管线固定在钢筋网上,确保间距均匀、牢固可靠。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强烈的振捣是最大的威胁。未固定好的管束极易发生移位、压扁甚至断裂。对于较大的线管(如SC50以上)或线盒,应增加附加固定钢筋进行加固。预埋线盒(如开关盒、插座盒、过路盒)的定位要求极为苛刻:必须采用激光定位仪、模板开模定位器等精准定位技术,确保其平面位置精确,高度(尤其是成排安装时)绝对水平一致,并需紧贴模板(或保护层垫块),确保盒口与后期墙面抹灰层平齐。盒内应使用专用填充物填塞严实,防止混凝土浆灌入。

(三)过程管控与交接确认

混凝土浇筑前,电气专业人员进行全面隐蔽前验收,检查管线数量、走向、规格、接头密封(胶水涂抹到位)、线盒定位及固定、接地跨接连接点等是否符合图纸及规范要求。使用钢筋扫描仪核查预埋管位置,避免后期装修钻孔破坏。所有验收合格后,办理完备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任何在此阶段的疏忽、随意操作或不规范固定,都极可能导致后期管线无法穿线、线盒位置偏差大、埋深不够或过深。这种后果是灾难性的,意味着主体结构完成后,工人需要动用风镐等工具进行大量凿打修补,不仅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大幅增加成本,更会严重破坏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完整性及安全性,甚至引发结构安全隐患。因此,预埋阶段必须投入充足人力和管理力量进行精细化作业和严格监督。

三、配电设备与线路敷设安装

(一)配电设备安装

配电箱(盘)、控制柜是电能分配和控制的核心节点,安装严格遵循图纸指定的位置(坐标、标高),确保箱体横平竖直、稳固牢靠。箱体开孔必须使用专用开孔器(严禁气焊割孔),确保开孔光滑、尺寸适配引入管(槽)的外径,并使用专用的锁紧螺母、护圈配件进行机械固定和防护,防止损坏电缆绝缘。尤为关键的是,所有进入箱体的金属线管、桥架与箱体金属外壳之间,采用专用的黄绿双色PE线或铜编织带进行可靠的接地跨接,保证接地系统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这是保障人身安全的基础。

(二)桥架线路敷设

电缆桥架作为承载主干电缆的骨架,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电缆的安全性。安装首要原则是确保横平竖直、支架间距均匀合理、固定方式牢固可靠,支架根部必须稳固生根于承重结构。桥架的全程连接必须连续、完整、可靠接地:使用配套的连接片和接地跨接铜排,每段桥架连接处应打磨处理接触面,并涂抹导电膏,确保电气导通的低阻抗。桥架转弯处的弯曲半径必须满足所敷设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通常为电缆外径的15倍以上),防止电缆受损。

(三)电缆敷设

敷设前对所有电缆进行绝缘电阻测试,确认其绝缘状态良好,杜绝有隐患的电缆进入桥架。敷设过程中是保护电缆的关键环节:严禁拖拽、扭曲绞拧、强行弯曲。对于大截面(如95mm²以上)、重量大的中高压电缆,配备足够的专业敷设人员,并使用专用电缆放线架、输送机械或人工滑轮组,采取可靠的牵引头和保护措施,全程由专人监护指挥,严防任何可能的机械损伤(刮蹭、压扁、铠装变形)。

结语:

电气安装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已从辅助角色转变为核心驱动力,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涌现,电气安装技术也将持续演进,唯有坚持标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才能确保电气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最终为现代建筑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与智慧活力,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建筑环境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立君,王志勇,张杨.电气安装施工技术在智能科技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25,52(03):156-158.

[2]丁晓苗.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电气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策略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5,(05):161-163.

[3]张娜,许海凤.浅谈BIM技术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4,(02):118-120.

[4]张润民.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建筑与预算,2022,(10):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