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构现象在中国民俗图像中的视觉逻辑研究
李燕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德阳市 618000
引言
在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 同构 " 作为一种深层的视觉构成模式,不仅体现为图像形式上的排列策略,更反映出中华文明独特的视觉逻辑范式。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年画、剪纸、陶瓷、织锦等民俗图像中,通过结构对称、元素反复、意象嵌套等视觉语法建构图像秩序,体现出鲜明的构成特征与逻辑规律。
本研究所指的 " 同构 ",特指中国民俗图像中通过相似或相同视觉元素的结构化排列,形成具有内在视觉逻辑的图像整体的构成现象。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核心维度:形态维度指视觉元素在形状、色彩、尺寸等方面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结构维度指这些相似元素按照特定空间逻辑(如对称、重复、嵌套)进行的有序排列。
一、同构的视觉机制与认知基础
1.1 同构的认知基础与格式塔理论应用
“同构”在视觉认知层面激活人类大脑中的模式识别机制。根据魏特海默、考夫卡、柯勒等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类视觉系统具有将分散元素整合为统一整体的天然倾向,这一倾向遵循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等组织原则。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中国民俗图像中的同构现象体现了复杂的视觉编码过程。根据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这些图像既具有 " 图像符号 " 的直观性,又具有" 象征符号" 的约定性,还具有" 指示符号" 的关联性。
1.3 同构的视觉逻辑特征
中国民俗图像中的同构现象体现出三个基本的视觉逻辑特征。首先是 " 秩序性 ",即通过规律化的元素排列形成可预期的视觉节奏,满足人类对秩序感的心理需求。其次是" 完整性",即通过元素间的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视觉整体,这些视觉逻辑特征使得中国民俗图像在形式上呈现出鲜明的构成规律:重复产生韵律,对称产生平衡,嵌套产生层次。这种规律不仅符合人类基本的视觉认知机制,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视觉思维模式。
二、中国民俗图像中的典型同构样式
(一)结构重复型:节奏中的秩序建构
结构重复不仅是一种装饰性构成,更是一种叙事性表达。以《六子争头》为例,图中六位孩童围绕太极图作放射状布局,采用“三头六身”的构图方式,即三张头部分别连接六具身体,形成形式上完整却认知上有意留白的特殊视觉结构。这种构成激发了“知觉恒常性”的感知机制,使观者在对个体的识别中自动补全身体部分,进而将局部解读为完整人物。蝙蝠纹样则以大曲弧翅膀主导构图,结合简化几何头身,形成便于重复与变化的视觉语言;其翅部纹理增强方向变化,展现“同中有异”的美感策略。
这一系列图像中的重复构成,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通过细节的变化、方向的调整和结构的重组,在维持整体秩序感的同时,赋予画面生命力和节奏感。这种“有序重复”构成的深层逻辑,既是感知心理的外化,也体现了传统艺术在有限条件下追求装饰复杂性与情感表达的智慧。
(二)镜像对称型:平衡美学的空间呈现
镜像对称在传统图像构成中不仅承担形式构成的功能,更承载着心理安稳和文化象征的多重意义。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恭一左一右守门而立,以人物正形与门框背景构成图底关系,实现庄重肃穆的对称秩序。“双龙戏珠”图中两龙相向盘旋,头尾呼应,动态中嵌入对称,增强了画面张力与生命感;“双鱼纹”则以首尾相接构成圆环,既呈视觉闭合,也寓意福禄圆满。蝴蝶恋花剪纸中,蝴蝶双翅与花卉左右呼应,层层递进,展现“柔性对称”的艺术逻辑。
(三)意象嵌套型:层级与聚合的复合结构
意象嵌套型构图通常围绕一个文化核心展开,通过视觉元素的分层组合构建出具有深层意味的视觉叙事体系。以《五福捧寿》为例,中央红金“寿”字笔画粗壮、装饰繁复,周围五只蝙蝠呈五角星状环绕,姿态略有差异却朝向一致,祥云、海水纹交织形成旋转的视觉流动。“连年有余”年画以胖娃娃抱鲤鱼为中心,外有莲花、荷叶层层叠加,构成中心—陪衬—背景的三重空间,画面生动饱满。青花瓷“花鸟纹”以牡丹或梅花为视觉核心,配以喜鹊、蜂蝶等元素按节奏向四周扩展,形成放射型布局,在瓷器曲面上实现层次递进。
这些嵌套构图并非简单的“套娃式”堆砌,而是建立在“主从分明、节奏流动、结构递进”的原则之上。其核心在于通过空间秩序的组织,实现视觉焦点的聚集与意义场的扩展,从而完成从形式到文化的图像建构。
三、同构现象的视觉逻辑规律
通过对中国民俗图像中结构重复、镜像对称、意象嵌套三种典型同构模式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现象遵循着深层的视觉认知规律和构成逻辑。
传统民俗图像中的同构现象,体现出从分散元素向统一整体的认知整合机制。基于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视觉中的结构化排列激活了人的完形知觉。蝙蝠、喜鹊等元素在韵律化重复中被整合为具有节奏感的整体;双龙、双鱼通过镜像对称构成平衡的完形结构;而多层嵌套的“中心—边缘”布局则建构出清晰的层级秩序。这些图像不仅符合接近性、相似性、封闭性等知觉组织原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圆满”“完整”的审美理想。
同构还揭示了视觉结构与文化意蕴之间的深层对应机制。借鉴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理论,传统图像在形式逻辑与文化思想之间达成结构性的呼应。如“万字纹”的横纵延展隐喻“无始无终”,“双龙戏珠”的相向旋转象征“阴阳调和”,“五福捧寿”的放射构图则体现“福寿聚集”的理想。这种“形神合一”的造型观不是符号的表面指代,而是构图结构与文化思维在认知上的同构。
最终,这些构图策略通过规律性排列建构出可预期的视觉节奏,满足人类对秩序与美感的心理需求。重复中求异、对称中见动、嵌套中有序,构成了“同中有异、静中有动、聚而不乱”的图像格局,既贴合感知规律,也契合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审美智慧。
四、结语
中华传统民俗图像中的“同构”智慧,体现出独特的视觉思维与美学理念。结构重复以韵律排列展现“统一中求变”,镜像对称营造“对立中趋和”的平衡美感,意象嵌套则通过层级布局实现“聚合而成整”的构成秩序。这些构图方式契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感知机制,激发大脑的模式识别,回应人们对规律、稳定与完整的心理需求。同构构图重秩序、讲节奏,摒弃西方透视与光影体系,追求平面和谐、意境圆融,体现“中正”“谐和”“宁静致远”的审美取向。同时同构现象融合节奏性、完整性与象征性,构成了中国民俗图像的创作准则,也映射出中华民族对秩序、平衡、圆满的视觉认知特质。
文献参考:
[1] 刘钊. 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像语言与文化表达 [j].《天工》,2024(17),24-26
[2] 陈芸. 模仿、表现、观念:艺术的视觉逻辑及其颠覆[j].《美术教育研究》,2024(09),10-14
[3] 曾旗 . 基于改进 MRNet 的视觉逻辑图形推理模型研究 [j].《上海海洋大学》,2024,54
[4] 艾姝. 民国时期天津市立美术馆展览的视觉逻辑 [j].《美术馆》,2020(03),32-39
[5] 屈轶. 园林审美中的民俗图像研究 [j].《艺术大观》,2023(30),64-66[6] 李西臣. 中国当代油画对民俗文化的价值传承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30(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