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易强林

岳池县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 638300

摘要: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聚焦污水处理工程领域,深入剖析项目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涵盖前期规划、工艺技术选择、设备与材料管理、施工过程管控、运营维护以及人员与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前期规划流程、精准选型工艺技术、强化设备材料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施工管控、完善运营维护体系、加强人员培训与团队建设等应对策略,旨在提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确保项目高效、稳定运行,为水环境改善提供坚实保障。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污水处理工程作为水污染控制的关键防线,其建设与运营质量直接影响着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然而,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具有技术复杂、投资较大、涉及面广等特点,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深入探究并有效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对保障污水处理项目顺利实施、发挥环境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二、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问题

(一)前期规划阶段

1.需求预估偏差:对污水产生源头、产生量及水质波动规律调研不充分,致使污水处理规模设计失衡。若规模偏小,面对日益增长的污水排放,很快将不堪重负,无法实现达标处理;反之,规模过大则造成资金、设备与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前期投资回报率低下。

2.选址疏漏:在确定污水处理厂厂址时,未能周全考量地形地貌条件,如地势低洼处易受洪涝侵袭,增加防洪成本;忽视周边环境敏感目标,像靠近居民区易引发异味投诉、临近水源保护区存在污染风险;管网接入便利性不佳,会拉长污水收集输送距离,加大管网建设投资与运营能耗。

(二)工艺技术选择

1.适配性欠佳:部分项目盲目追求新技术、新工艺,未结合本地污水特性,如工业废水占比高的区域,若选用常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难有效去除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等特殊污染物,导致处理后水质不达标,系统频繁故障。

2.前瞻性匮乏:未洞察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法规走向,所选工艺仅满足当下排放标准,随着环保要求逐年提升、水质标准日益严格,短期内建成的处理设施可能很快面临升级改造压力,额外投入大量资金与时间成本。

(三)设备与材料管理

1.设备选型失当:采购决策过于侧重设备价格,轻视性能、可靠性与耐用性。低价设备往往处理能力有限,在高负荷运行下故障率飙升,频繁停机维修,不仅影响污水处理连续性,还会因维修配件采购、人工费用累积,使运营成本不降反升。

2.材料质量失控:原材料采购流程把关不严,对管材、药剂等关键材料质量检验标准执行不力。劣质管材易出现裂缝、渗漏,造成污水泄漏污染土壤地下水;不合格药剂无法实现预期处理效果,甚至可能与污水中其他物质发生不良反应,阻碍处理进程,危及处理系统稳定。

(四)施工过程管控

1.进度滞后:施工现场组织协调混乱,各施工队伍、工种间缺乏有效沟通衔接,工序安排不合理,常出现窝工现象;施工计划制定后缺乏刚性执行,面对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地质条件突变、极端天气等突发阻碍,应对预案缺失或执行不力,致使工期一延再延。

2.质量隐患:施工质量监管体系漏洞百出,质量检验规范沦为一纸空文,隐蔽工程验收敷衍了事。如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密实,后期出现蜂窝麻面、强度不足。

(五)运营维护阶段

1.成本高企:设备长期运行老化磨损严重,缺乏定期维护保养与节能优化举措,能耗居高不下;备品备件库存管理粗放,未依据设备故障率、采购周期等因素科学规划储备量,要么库存积压占用资金,要么备件短缺导致停机待件时间延长,运维成本节节攀升。

2.技术短板:运维团队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精通新工艺、新型设备运维技术的人员稀缺。

(六)人员与团队协作

1.人才流失:污水处理项目多地处偏远,工作环境较差,且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缺乏吸引力,导致人员流动频繁,关键技术与管理岗位人才青黄不接,项目经验传承断裂,新入职员工上手慢,严重影响项目推进效率与运行稳定性。

2.协同障碍:设计、施工、运营等部门各自为政,信息流通受阻,设计意图难精准传递给施工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设计缺陷反馈滞后。

三、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管理关键问题的对策

1.优化前期规划流程:

联合多方深入调研:组织环境专家、给排水工程师、当地政府部门等协同开展污水源调查,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精准预测污水量、水质变化趋势,合理确定处理规模。

科学选址: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全面评估地形、地质、环境敏感区分布,选取既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又降低环境影响的最优场址,提前规划管网接入方案。

2.精准选型工艺技术:

因地制宜筛选工艺:依据污水水质成分、污染物浓度、出水标准,对比不同工艺优缺点,通过小试、中试确定最适配工艺,如高氨氮污水选用硝化反硝化工艺强化脱氮。

关注技术发展动态:建立技术跟踪机制,定期评估行业新工艺研发成果,预留升级空间,确保工艺能应对未来10-15年水质、标准变化。

3.强化设备材料全生命周期管理:

优化设备选型:组建包含设备专家、运维人员的选型团队,制定详细设备采购标准,综合考虑性能、可靠性、能耗、售后等因素,优先选择知名品牌成熟产品。

严格材料质量管控:建立材料供应商准入制度,加强原材料抽检频次与力度,对关键材料如防腐管材、污水处理药剂全程追溯,杜绝不合格品流入。

4.严格施工管控:

强化进度管理:制定详细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工序时间节点与责任人,引入项目管理软件实时跟踪,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快速处置施工受阻问题,确保工期。

夯实质量监管:完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落实隐蔽工程旁站监理,采用无损检测技术辅助质量检查,对关键部位质量问题“零容忍”,保障工程质量。

5.完善运营维护体系:

降本增效:实施设备节能改造,如安装变频调速装置控制水泵电机能耗;优化备品备件库存管理,基于设备故障率、采购周期构建动态库存模型,降低运维成本。

提升运维能力:定期组织运维人员专业培训,涵盖设备维修、工艺调试、自动化控制等知识技能,建立技术交流平台,分享故障处理经验,打造专业运维团队。

6.加强人员培训与团队建设:

人才吸引与稳定:提高岗位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设置职业晋升通道,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吸引并留住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技术研讨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设计、施工、运营无缝对接,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四、结论

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管理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面临的关键问题涉及多个层面。通过实施优化前期规划、精准选型、强化管控、完善运维、加强团队建设等一系列对策,可有效破解难题,提升项目管理效能,确保污水处理工程稳定达标运行,为守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刘涛波.H医院污水处理小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广东:广州大学,2024.

[2]孟琪莉.工业污水处理工程EPC项目风险管理[D].浙江:浙江大学,2018.

[3]奚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工程管理模式的探讨[D].四川:四川大学,2003.DOI:10.7666/d.y5651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