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究
王琪
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中心小学
一、信息化时代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意义
小学科学实验课以“动手实践、探究发现”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形成科学认知。传统实验课受限于设备条件、时空环境和安全因素,常存在实验材料不足、现象不明显、危险实验无法开展等问题。而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
一方面,信息化技术能突破实验教学的物理限制。例如,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操作”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如酸碱反应)或难以实现的宏观 / 微观实验(如地球公转、细胞分裂),在安全环境中直观感受实验过程;另一方面,信息化工具能丰富教学互动形式,如用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等数据,用视频剪辑记录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更精准地分析实验结果。此外,信息化平台还能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在线实验视频、互动习题等延续探究兴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二、信息化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的应用路径
(一)虚拟仿真实验:突破安全与设备限制
虚拟仿真实验借助三维建模和交互技术,构建与真实实验一致的虚拟场景,学生通过操作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触控屏)完成实验步骤。例如,在“植物生长”实验中,传统教学需等待数周观察生长过程,而虚拟仿真可通过时间加速功能,让学生在 10 分钟内直观看到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并通过调整光照、水分等参数,实时观察不同条件对生长的影响,快速理解变量控制的科学方法。
对于涉及高温、高压或有毒材料的实验(如“酒精灯使用”“电池短路”),虚拟仿真能模拟错误操作的后果(如酒精洒出起火、电池发烫),既避免安全风险,又能让学生通过“试错”强化安全意识。
(二)多媒体工具:强化实验观察与分析
多媒体工具(如视频、动画、传感器)能帮助学生捕捉实验中的关键信息。例如,在“水的沸腾”实验中,传统观察依赖肉眼,难以精准记录温度变化与气泡产生的关联;而通过温度传感器连接显示屏,学生可实时看到温度数值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曲线,结合慢动作视频回放气泡从“小而少”到“大而密”的过程,直观理解“沸点”概念。
此外,短视频工具(如剪辑软件、手机拍摄)可成为实验记录的辅助手段。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时,用手机拍摄操作过程,课后通过剪辑标注关键步骤,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通过“复盘”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如操作顺序错误、观察遗漏)。
(三)在线学习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与个性化指导
信息化平台(如学校教学 APP 、在线教育网站)可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形成“预习 - 实验 - 复习”的完整链条。课前,教师通过平台推送实验目的、操作视频和预习习题,让学生提前明确探究方向;课中,学生用平台上传实验数据(如表格、照片),教师通过后台实时查看各组进度,对操作困难的小组进行针对性指导;课后,平台推送拓展资源(如相关科学家故事、进阶实验设计),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深入探究。
例如,在“天气观测”单元,学生通过平台记录每日气温、风向等数据,平台自动生成月度气象图表,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教师则根据数据反馈,对未掌握“数据记录规范”的学生推送专项讲解视频,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小学科学实验课信息化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技术应用浅层化,缺乏深度融合
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停留在“替代传统工具”层面,例如用 PPT展示实验步骤替代板书,用视频播放替代学生动手操作,未真正发挥技术的探究价值。这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教学,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兴趣,还可能因过度依赖屏幕减少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违背科学实验“动手实践”的核心目标。
(二)资源整合不足,优质内容稀缺
目前小学科学实验信息化资源存在“分散化”“同质化”问题:部分学校自主开发的虚拟实验与教材知识点脱节;网络资源中,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互动实验较少,多为单向演示视频。此外,不同地区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差异较大(如城乡学校在平板电脑、传感器等设备上的配置差距),导致优质资源难以普及,形成“资源壁垒”。
(三)教师信息化素养待提升
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掌握科学知识,还需熟悉虚拟实验软件、数据处理工具等技术操作,并能设计“技术 + 实验”的探究活动。但部分教师因年龄、培训机会等原因,对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导致技术无法有效融入教学环节。
四、小学科学实验课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坚持“技术服务教学”,平衡虚拟与真实实验
信息化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手段。教学中需明确“真实实验为主,虚拟实验为辅”的原则:基础操作类实验(如组装电路、种植绿豆)必须让学生动手完成,培养操作能力;对危险、抽象或耗时过长的实验,用虚拟仿真补充。例如,在“岩石的风化”单元,先让学生通过真实实验观察“水结冰膨胀对岩石的破坏”,再用虚拟实验模拟“风吹、日晒对岩石的长期影响”,通过“真实体验 + 虚拟拓展”深化认知。
(二)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标准化资源库
教育部门可牵头建立区域性小学科学实验信息化资源库,结合教材知识点分类整合资源:按“基础实验”“拓展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划分板块,标注适用年级、实验目标和操作指南;同时鼓励教师上传原创资源(如自制实验视频、互动习题),通过审核后纳入资源库,形成“共建共享”机制。此外,资源库需适配不同设备(如电脑、手机、投影仪),降低使用门槛,保障城乡学校都能便捷获取资源。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学校应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内容涵盖三方面:一是技术操作培训(如虚拟实验软件、传感器使用);二是教学设计培训(如如何用信息化工具设计探究任务);三是案例分享(如优秀教师的“虚拟实验 + 真实操作”教学案例)。同时,可建立“教师互助小组”,由年轻教师帮扶年长教师掌握技术,年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形成“技术 + 经验”的提升模式。
五、结语
信息化时代为小学科学实验课注入了新活力,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创新让实验教学更安全、更高效、更具探究性。但需注意,技术始终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只有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平衡虚拟与真实实验,整合优质资源并提升教师素养,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 .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J]. 基础教育参考 , 2022(5):45-47.
[2] 李强 . 虚拟仿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科学大众 ( 科学教育 ), 2021(8):32-33.
[3] 张敏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实验信息化教学路径 [J]. 教学与管理 ,2023(12):78-80.
[4] 教育部 .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5] 陈立华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20(10):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