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符号学视域下川剧脸谱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陈荣添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重庆南岸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设计符号学视域下川剧脸谱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KY20240025)的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双重维度,系统构建川剧脸谱文化的当代转译路径。研究基于皮尔斯符号学三元理论框架,解构川剧脸谱的视觉语法与语义表征,揭示其形色符号系统蕴含的能指-所指关联机制。“研究突破传统纹样移植的局限性,提出‘文化基因提取—语义转码重组—场景化应用’的全链路创新方法,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川剧脸谱;文创设计;符号学;皮尔斯;文化传承
引言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下,文创产业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领域。“川剧脸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鲜明的视觉符号特征与丰富的象征意涵,为现代文创设计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符号。”然而,传统戏曲艺术面临受众老龄化、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亟需通过创新设计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本研究以设计符号学为工具,解构川剧脸谱的形色符号系统,挖掘其与现代设计语境的契合点,旨在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领域的功能转换与价值重构路径,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时代诉求
川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脸谱艺术以独特的程式化符号体系闻名,其高度程式化的符号体系与现代设计的简约性、象征性高度契合。戏剧界就有“听京剧,看川剧”之说,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与视觉冲击力,使其在现代设计语境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创新潜力。
1.2 川剧文化当代的挑战与机遇
艺术独特的魅力往往成为吸引人们的“看点”,若这种“看点”从新奇发展到泛化,再发展为滥化,人们便会由好奇到漠然甚至到厌烦。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文化就在经历着这种“难堪”,它的“技巧性”被过度夸大,若是仅被当作一门技术,一种杂技表演,它原有的艺术表现价值就会被人们淡忘[1]。
川剧文化目前面临着受众断层与传播乏力的困境,同时也折射出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脱节。文创设计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可通过符号转译的方式将脸谱元素简化并植入日用品、数字传媒等载体,重塑与年轻群体的情感联结。
1.3川剧脸谱符号和色彩的文化内涵
脸谱以独特带有寓意的构图、鲜艳大胆的色彩搭配和象征性的图案,展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戏剧冲突,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川剧脸谱在设计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若利用皮尔斯符号学三元理论框架将川剧脸谱的元素解构、重组,使其适应现代设计的多元化需求,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同时通过高度程式化的符号与色彩体系,构建了一套视觉化的“角色密码”。其符号与色彩的搭配不仅体现美学设计,更承载着伦理观念、角色性格与戏剧叙事的深层隐喻。
2.川剧脸谱元素解析
2.1川剧脸谱的符号学解读
“秩序”在《辞海》的解释为:“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因此,秩序包含着一致性、确定性和连续性,秩序的美是整齐划一,是具有条理性、连续性、规律性及统一性的美感,也有对称、重复、渐变和富于规律的特点。同时秩序是一种尺度,也是一种规矩,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家里,各种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的准则和规矩[2]。
脸谱作为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视觉符号系统,其设计逻辑与意义传递机制可通过符号学理论进行系统性解析。川剧脸谱的独特造型、色彩和图案,共同构建了一种视觉编码系统,通过这种系统,观众能够快速识别角色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以及戏剧冲突。
川剧脸谱的造型是其符号解读的核心,每种造型均承载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张飞脸谱:虎豹眼(图像符号)→ 勇猛;黑色主调(象征符号)→ 刚直;火焰眉(指示符号)→ 冲突爆发。“曹操脸谱中,细长眼窝(图像符号)象征阴鸷;白色底色(象征符号)代表权谋;三角眉心纹(指示符号)暗示算计。”这些特定的形状设计源于中国传统的象征体系,如动物形象代表人格特质,云纹代表吉祥如意,火焰纹则象征热情和力量。
2.2符号的编码与解码机制
2.2.1编码逻辑(设计者视角)
首先通过文化共识,基于传统伦理选择符号组合;随后考虑戏剧需求,通过符号密度(强化角色性格(反派多用破碎、抽象、凌乱的线条);梳理好之后设计美学平衡,色彩对比(红黑撞色以达到视觉冲击力)与构图对称性(如包公的半月纹)提升视觉张力。
2.2.2.解码过程(观众视角)
首先是直觉感知:通过色彩与纹样引发主观的情绪反应;随之进行文化联想:依托传统知识解读符号隐喻(如云纹→吉祥);最后语境重构:现代设计中,符号被赋予新含义,但符号脱离语境可能导致意义扭曲(如白色被误认为“纯洁”);过度简化可能削弱符号的文化深度。
2.2.3.设计转化:符号的解构与重组策略
解构:提取核心符号基因
首先是造型解构:将脸谱轮廓抽象为几何图形;随后进行一定的色彩剥离:建立色谱语义库,标注文化含义与适用场景;最后进行纹样拆分:分离云纹、火焰纹等独立单元,形成模块化素材库。
重组:现代语境的符号转译
从理论层面揭示符号的“形式-意义-功能”的关联逻辑;实践层面从 “元素搬运”转向“语义转译”;最后在文化层面通过符号重组实现传统美学的当代叙事,推动非遗从“遗产”向“资产”转化,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无缝对接。
3.川剧脸谱的符号解读与文创方向
川剧脸谱的设计元素是凭借点、线、面组合形成的抽象图形和几何图形 。线条的运用多以曲线为基调,给人流畅、圆滑、柔润、丰富的情感特征,曲线在表达情感上也比直线更加丰富准确。动静搭配是艺术设计中常出现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川剧脸谱的构图创作中,面部五官、额头及双颊通常借用点、线进行装饰,并在现实状态基础上加以夸张,使其更戏剧化。通过变幻的曲线、双钩线、涡形线等增加脸谱画面的动感,与规整的直线、圆形等图形构成相互依存又独立制衡的动静秩序[3]。
符号学是文创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关注符号在设计中的作用,以及符号如何传递信息和构建意义。设计不仅是视觉形式的创造,更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文创设计中更是如此,符号学能帮助设计师理解并解构文化元素,以提炼其核心价值和美学特征,进而重构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符号。文化研究则提供了一个理解、分析和应用文化元素的框架。它关注文化的历史背景、社会语境以及文化符号的权力关系[4]。
川剧文化文创产品设计中,各类图形之间的穿插结合,使整体图形的美感更加丰富,利用现代构成中的排列组合、打散、重构、渐变、交叠、遮挡、提炼、变形等方法,改造和创新传统设计元素。 设计符合当下审美的纹样,使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活力[5]。再者,图案设计同样富含象征意义。云纹、火焰纹、龙、虎、凤等元素,不仅增添了脸谱的美学价值,还通过这些图案的神话和历史背景,暗示了角色的传奇故事和神话传说。
4.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系统探索了川剧脸谱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转译路径与应用潜力,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章总结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可深化的方向,以期为非遗文创研究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4.1 研究不足
4.1.1文化符号解读的主观性局限
川剧脸谱的符号语义高度依赖传统文化语境,设计师对符号的转译易受个人经验影响,可能导致文化误读(如将白色脸谱误用于“纯洁”主题)。市面上已有的文创产品(如Q版变脸小人)因过度简化符号,可能会被用户批评“失去角色厚重感”。
4.1.2 实证研究的覆盖面不足
在本研究中,受限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样本局限,只能收集部分案例进行分析。可能存在数据和案例缺失,所以不具备代表性。用户群像覆盖范围较窄,样本量小,无法得到全年龄段的文化反馈。
4.1.3 技术融合的深度待拓展
技术应用:AR交互与AIGC技术仅完成基础功能开发,未实现个性化定制;数据支撑缺乏长期用户行为数据追踪,难以量化符号转译对文化认同的持续影响。
4.2 未来展望
4.2.1理论深化:构建跨学科研究框架
符号学与认知科学结合:通过眼动实验、脑电波分析,量化用户对脸谱符号的感知路径;多学科交叉,通过文化经济学拓展:研究符号溢价机制,建立“文化价值—设计投入—市场回报”的评估模型。
4.2.2现代化发展之路
“互联网+戏曲”与 ABC 的全面融合发展之路。ABC(AI 人工智能、Bigdata 大数据、Cloud computing 云计算),ABC 将是中国戏曲实现数字化传承发展的关键,中国戏曲与 ABC 的融合与借势,将彻底改变中国戏曲传统创作、生产、传承效率低下固步自封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戏曲创作、生产、传承转型升级[6]。
参考文献
罗永平,吴民.论川剧变脸的生态困境与应对措施[J].戏剧文学, 2014(3):4.DOI: CNKI: SUN:XJWX.0.2014-03-030.
黄莉娅.论川剧脸谱造型的美感[J].四川戏剧, 2013(1):3.DOI: 10.3969/j.issn.1003-7500.2013.01.032.
冉诗雅,刘浩,杨璐铭,等.川剧脸谱元素在革制品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皮革科学与工程, 2020(006):030.
陈荣添. 非遗传承视角下西兰卡普纹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实践, 2024(1): 273.
张铭娟,皮祖琪.川剧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 4(3):102-104.
李金兆.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