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英译”在外宣中的作用、意义及提升策略
杨书涵 马龙云 马艺璇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使中国理念能够以外国受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红歌具有鲜明爱国主义精神的特色文化作品,其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富含深厚的情感表达。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歌不仅可以推动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还会在对外宣传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昂扬的意志和丰富的精神价值,红歌已经引起许多海内外人士的兴趣并被广为传唱。而外宣工作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重在跨文化交流,致力于增进国与国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创新传播手段与方法,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外宣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红歌”外宣现状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传播理论为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框架。文化传播不仅涉及信息的传递,还涵盖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深层次内容的交流与融合。红歌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和传播过程正是文化传播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外宣工作强调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真实性要求外宣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针对性要求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定制化传播;时效性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中国的发展变化;创新性则要求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方法,提高传播效果。外宣工作的国际性和跨文化性特点,要求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以易于被目标受众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国内关于红歌英译及外宣工作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音乐流媒体平台(如网易云音乐、QQ 音乐、Spotify)提供专业音频支持,利用智能推荐算法,根据用户听歌偏好推送英译版本,拓展目标受众。部分平台允许用户评论和评分英译歌词,以优化翻译质量。一些学者也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红歌英译的策略和方法,如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等;另有学者从文化传播角度分析了红歌英译的意义和价值,如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此外,还有学者结合具体案例,对红歌英译在外宣工作中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评估。(李志强,2022)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对诸多红歌外宣平台的调研中发现,其英译在准确性、流畅性及文化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翻译忠实传达原歌词意义,并考虑目标受众文化背景,使语言表达自然流畅。但存在着翻译准确性不足、语言表达生硬、文化适应性不高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译者对红歌中所蕴含的历史典故、政治象征及诗意表达等理解有偏差或者理解不透,红歌歌词译文生硬,失去了原有的韵律及韵味,或者中英文所承载的内涵不同等。
二、“红歌英译”在外宣中的作用
其一是它的文化传播作用。“红歌英译”依托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性和便捷性,使中国红歌这一富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得以跨越语言和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海外受众。在数字化传播的推动下,红歌英译不仅作为音乐作品传播,更作为文化传播载体,承载着中国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移动平台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增强了红歌英译的传播效果。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视频字幕、评论互动等方式加深对红歌内容的理解,甚至促成二次创作,使红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此外,移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也使得红歌英译内容的传播更加精准,能够根据目标受众的兴趣偏好进行定向推送,从而提高传播效率。(李伟,2021)
其二,能够塑造国家形象。红歌作为中国革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其英译传播能够向海外受众传递中国文化的正面价值观,增强国家形象的认同度和影响力。红歌歌词中体现的团结、奋斗、牺牲和希望等精神内涵,使国际受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坚韧与进取精神。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音乐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效果显著的媒介,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歌英译能够展现中国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独特性,强化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从而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国家认同感。(王丽,2023)
其三,能够促进我国与他国国际间的交流与相互理解。红歌英译能够有效促进跨文化对话,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在共同的音乐体验中找到情感共鸣。例如,《我的祖国》的英译版本在海外引发热烈讨论,许多外国用户在评论区表达对歌词所描绘的故乡情怀的共鸣,并分享自己国家的类似文化作品。这种文化互动不仅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推动了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郭鹏飞,2022)
红歌英译的传播并不仅仅是单向的文化输出,更是双向文化互动的体现。例如,在一些国际文化节上,部分外国合唱团开始尝试演唱中国红歌的英译版本,甚至根据本国特色进行改编。这种文化互鉴的现象表明,红歌英译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全球可见度,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三、“红歌英译”在外宣中的意义
“红歌英译”平台建设在外选宣中可以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可以深化文化传播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红歌英译”要进一步细化目标受众,以提升文化传播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主要受众包括海外华人、国际学生、文化研究者及音乐爱好者等群体。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及兴趣偏好,可以采用个性化的传播策略。例如,针对海外华人,可强调文化认同和乡愁情感,而对于国际学生,则可通过跨文化比较的方式增强他们的理解与兴趣。此外,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成为可能。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可以优化内容推荐机制,使红歌英译内容更符合不同受众的喜好,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其次,可以多维度展示国家形象。红歌英译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记录,更应作为展现当代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可适当扩展歌曲内容,涵盖现代化发展主题,如科技创新、生态文明、民族团结等,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社会活力;可以呈现文化多样性:选择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元素的红歌,使海外受众看到丰富多元的中国文化。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有助于海外受众建立对中国立体化、多元化的认知,避免刻板印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陈建国,2020)
四、“红歌英译”平台面临的挑战及提升策略
当前,“红歌英译”主要依托红色文化传播 APP、社交媒体平台和音乐流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形成较为完整的传播生态。红色文化传播 APP(如“红色经典”)专注于红歌资源的收集、整理和英译发布,具备界面简洁、操作便捷、内容系统化的特点。用户可查阅歌词、收听英译版本,并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部分APP还提供中英歌词对照、语音朗读等功能,提升沉浸式体验。但在建设与传播过程中依然面临四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文化差异的障碍。红歌承载着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民族情感和意识形态,而海外受众的文化语境、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与之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红歌中的革命精神、集体主义价值观等概念,可能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中缺乏直接对应,导致海外受众难以共鸣。此外,红歌的艺术风格与西方流行音乐体系有所不同,可能影响其接受度。(杨佳昊、熊欣,2025)
第二个挑战:语言翻译的挑战。红歌歌词不仅包含高度凝练的政治隐喻、历史典故、押韵结构,还讲究韵律美感和情感表达,这些元素在英译过程中往往难以完全再现。例如,中文中常见的对仗、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在英语表达中可能显得晦涩或难以传达原意。此外,部分红歌中的专有名词、革命术语缺乏直接对应的英语表达,可能导致误解或信息丢失。(王芳,2022)
第三个挑战:传播渠道的局限。当前红歌英译的传播仍过度依赖特定的移动平台(如红色文化 APP、社交媒体),而在主流国际媒体、主流音乐流媒体平台(如 Spotify、Apple Music)上的影响力较弱。此外,现有传播方式主要以单向输出为主,缺乏与海外受众的深度互动和多元传播模式,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
第四个挑战:海外认知度与接受度的限制。由于红歌的内容与政治、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部分海外受众可能会受到已有认知框架或偏见的影响,对红歌的接受度存在一定阻碍。此外,缺乏高质量的本土化推广策略,导致红歌英译内容在国际市场上的辨识度和传播力不足,难以进入主流文化消费市场。
那么,在如何应对这四大挑战呢?首先,我们要优化英译质量,提高文化适应性。可以组建跨学科翻译团队,包括语言学者、音乐专家、历史研究者,共同优化红歌英译版本,使其既符合原文精神,又能为海外受众所接受。还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结合直译、意译、改编等方法,兼顾语言流畅性、文化适应性和音乐节奏,确保译文既保留原意,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其次,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国际影响力。可以进驻主流国际音乐平台,将红歌英译作品推广至 Spotify、Apple Music、YouTube Music 等国际音乐流媒体平台,借助其算法推荐机制,提升全球曝光度。利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通过 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 等短视频平台,以动画字幕视频、翻唱挑战、文化解读短片等形式,提高红歌英译的吸引力。(陈建华,2022)
再者,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增强互动体验。可以充分利用用户生成内容(UGC),如鼓励海外用户自行翻译、改编、翻唱红歌,形成全球化的红歌二次创作社区,增强文化传播的自发性和社群互动。可以通过线上直播和主题讨论的形式,如邀请翻译专家、音乐人或者文化学者等进行在线访谈、直播解读,也可以吸引海外用户参与讨论,以便促进跨文化交流。
还可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本土化推广。可以与国际音乐家合作,邀请海外知名音乐人参与红歌英译版的编曲、演唱、推广,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提高红歌在海外市场的认知度。融入国际教育体系,将红歌英译作为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教材,推广至海外中文课程、AP汉语、IB 课程,使其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五四运动以来,红歌一直是我国人民在抵御外侮、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的精神力量,其内容以抒发爱国和革命情感为主,旋律优美、易于传唱,节奏刚健、催人向上,音乐整体体现出中西音乐交融特征。“红歌英译”在外宣中的可以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不仅突破了语言障碍,促进了中国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还增强了海外受众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作为外宣工作的一种创新手段,红歌英译既能丰富文化传播方式,也能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但红歌在英译过程中同样存在许多挑战,需要灵活采用应对措施,以促进红歌在外宣中的独特而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佳昊、熊欣. 中国传统文化词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探讨 [J]. 汉斯出版社
2] 陈建国 . 文化自信与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 [J]. 当代传播 2020(3):45-52.
[3] 李志强. 智能推荐算法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2(7):112-
118.
[4] 王芳 2022. 历史典故的英译策略研究—— 以中国红歌为例 [J]. 文化交流研究 ,2022(4):56-62.
[5] 陈建华.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策略[J]. 新闻传播研究,2022(4):56-63.
[6] 郭鹏飞 .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红歌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J]. 国际传播 ,2022(2):34-41.
7] 李伟 . 短视频平台上的中国文化传播 : 以 TikTok 为例 [J]. 现代传媒 ,2021(1):45-
[8] 王丽 . 国家形象构建与红色文化国际传播 [J]. 文化传播研究 ,2023(4):66-74.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 2025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推荐)项目《红旅阅舍——徐州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实证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杨书涵,2005-,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第二作者:马龙云,教授,指导教师。
第三作者:马艺璇,实验师,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