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种子课”:大单元视域下小学数学核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张春秋

亳州市第三小学 236800

引言: 大单元教学下,数学知识如同大树生长。“种子课”即单元起点或关键节点处需“莳也若子”精心培育的课(源于俞正强理念),是知识体系生长的根基与核心。其教学需立足学生已有水平,运用上位思维,理清知识“来龙去脉”,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播种”与“培育”是核心问题。

一、大单元教学中的“种子课”研究意义

大单元教学中的“种子课”,能够为学生提供正向的知识迁移,帮助知识生长,这些课程中的知识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并能理清课堂脉络。教师在单元“种子课”的教学中,不能只立足于本节课程,需要高瞻远瞩,指向“学生学会学习”。仔细分析小学数学课本教材,在大单元教学中,尤其是起始课,存在着很多“种子课”的身影。

所以“种子课”在大单元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种子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溯源而上”找到知识的源头活水,让知识在学生脑海中自然生成,解决“从哪里来”的问题。还要思考怎样“顺流而下”,理清知识脉络,帮助知识生长,解决“到哪儿去”的问题。同时,作为各个大单元知识体系的起始课,“种子课”的教学应区别于普通课程的教学,教师要从思想上引起注意 , 它可能是单元知识的基础,也可能是一种数学思想的起源。同时“种子课”的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深耕细作,因为只有颗粒饱满根系发达的种子,才能具有蓬勃生长的力量。

二、大单元教学中“种子课”教学的认知误区

1. 重表象,轻内涵

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有些“种子课”需要学生掌握该单元知识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公式,在后期的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往往是直接利用符号和公式做题,这样的评价模式也就导致了教师偏重于对公式的记忆和运用,从而忽视了对知识内涵的引导、公式产生的过程以及推导公式中所运用的数学思想。例如:在讲授“物体的面积”这一类“种子课”时,部分教师对面积公式的记忆和应用花费大量的时间,有时甚至在“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定义上大费周章,这样的教学探究氛围看似深入,但却丢失了面积知识在“图形与几何”中作为数学思想诞生的阵地。这样的教学理念具有极大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

2. 重课时,轻体系

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多在课时的教学目标,往往忽视了“种子课”在整个大单元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单元教学中的“种子课”,教师需要仔细梳理教材,了解该课程在单元教学中、甚至小学数学六年的学习中所处的位置。只有理清了知识的脉络,了解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才能在教学的时候将知识讲透,将思想渗透。

三、大单元教学中“种子课”教学过程及策略

1. 播种——根植经验的种子

在大单元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播种下这颗种子,并非所有的“种子课”都需要深入的挖掘、繁琐的设计,种子课的教学应该是简单的、简约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把知识剥去抽象的语言将其植入到生活经验中去,再利用高效的课堂设计,让抽象化为具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为我发现,教材中的知识越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越能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点的共鸣,而这恰恰是接受知识学习的前提。

“东南西北”是二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大单元教学的一节起始课,虽然在生活学生了解东南西北的知识,但仍有部分孩子不能准确的指出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走出课堂,而不仅仅是走出教室观察校园这些教材中制定的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走进不同的生活场景,向身边的人描述东南西北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合生活经验掌握学科知识点,这样我们就真正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融合。

2. 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1)挖掘活动的土壤

数学活动是大单元教学“种子”的“培育土壤”,也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桥梁,因此重视“种子课”活动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帮学生理清思维,感受数学思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课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从多角度设计活动环节,让活动课成为种子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小学数学中辨认方向一直是部分孩子的学习难点。在“方向与位置”大单元教学的“种子课”上学习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一公式,但是在实际的辨认方向中,很多同学仍是晕头转向,这是因为书本的知识没有和生活相结合。为此我设计了校园寻宝的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根据地图寻宝需要在游戏中完成多次的数学思考。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灌溉兴趣的泉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为思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当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会变得愈加专注,愈加渴望知识,这时的思维无疑是最活跃的、兴奋的、具有创造力的。

“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中,“角的认识”是一节“种子课”,虽然在生活中遇到过角的有关知识,但是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对于角的认识是一种模糊的状态,缺少的是对角的知识的系统认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通过结合身边的事物,感悟角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角转化成数学中的角,通过转化感悟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研究兴趣,为后续“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收获——构建知识之树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大单元教学,更不是一节课就能够达到的,而是在许多系统的课程中渐渐形成的。上好“种子课”的最终目的是以种子课为起始点让种子生根发芽,结出知识的果实、思想的果实。因此我们在种子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们对知识的整体建构,利用种子课的特性让知识间产生联系、形成脉络。

在大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及时的复习可以有效的强化记忆。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如果只是复习零散的知识点,并配以大量的练习题,那么就不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这就需要教师以种子课为基础,对大单元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追根溯源,顺流而下,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大单元的知识之树。制作思维导图就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对大单元的知识有完整的认知,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梳理,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结语

综上所述,“种子课”做为大单元教学的起始课、基础课,对于激发小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促进认知结构的整体变化,实现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树立大单元的教学意识,重视种子课在大单元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关注数学教学知识体系的架构,以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基础,使新知生长的土壤更加丰厚,让一粒粒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不断生长,最终收获一棵棵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 俞正强. 种子课:一个特级数学教师的思与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

[2] 许卫兵. 溯源而上与顺流而下——从《两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教学说起 [J]. 小学教学设计 ,2018(Z2):37-38.

[3] 刘燕 . 在深度学习中让小学数学“种子课”真正成为种子 [J]. 河南教育( 教师教育 ),2023(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