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业态人才缺口下校企建立的实习基地“项目制-岗位轮换”模式对就业留存率的靶向驱动

作者

李云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该成果是第三期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项目编号为2023122996939;项目名称为河北美术学院-恒泽丰悦(北京)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就业实习基地项目

摘要:本文聚焦新业态人才缺口背景,探讨校企实习基地“项目制 - 岗位轮换”模式对就业留存率的靶向驱动作用,阐述了新业态人才缺口现状及成因,研究了该模式对就业留存率的驱动机制,包括提升学生能力、增强企业认同感、优化人才匹配等方面,并提出了保障该模式有效实施的策略,旨在为解决新业态人才缺口、提高就业留存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业态人才缺口;校企实习基地;项目制 - 岗位轮换模式;就业留存率

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商务、新能源等领域,新业态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与企业合作培养出符合新业态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在企业的就业留存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项目制 - 岗位轮换”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新业态人才缺口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新业态迅速崛起,对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由于其涉及的技术复杂性和应用广泛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据最新数据统计这一缺口已超过500万,并且还在持续扩大中;与此同时在电子商务领域,线上购物模式的普及以及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方式的兴起,催生了对电商运营、网络营销、数据分析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高等教育体系内相关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速度却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许多高校尚未完全建立起适应新业态发展的教学体系,导致毕业生数量与质量均无法满足企业需求,造成了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局面。

(二)成因

新业态人才短缺的问题根源在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更新速度滞后于市场变化,未能及时响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传统教育模式侧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适应职场环境,难以立即胜任工作,其次随着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遗憾的是当前高校培养的学生在这几个关键领域仍显不足,难以达到企业的高标准要求。

二、“项目制 - 岗位轮换”模式对就业留存率的驱动机制

(一)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项目制 - 岗位轮换”实习模式中,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和技术工作中,这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如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习项目里,学生可以参与到机器学习算法的开发与应用中,掌握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实践机会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理论,而是能够将所学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了他们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此外轮换不同的岗位,学生锻炼诸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软技能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同样重要,因为它们反映了员工能否有效地融入团队并贡献价值,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然得到了显著增强,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在职场中的留存率。

(二)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留任意愿

“项目制 - 岗位轮换”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技能的提升,增进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实习期间学生参与企业文化培训、团队建设活动等,深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战略,逐渐形成对企业强烈的归属感;比如一家科技公司可能会安排实习生参加定期的企业文化讲座,并组织团队合作的游戏或挑战赛,帮助新成员更快地融入集体,与此同时企业为实习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帮助设定未来的职业目标,使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在企业内的发展前景。

(三)优化人才匹配,降低人才流失率

采用“项目制 - 岗位轮换”的方式,企业能够在较长周期内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素质及潜力,确保选拔出最适合的人才,这种方式超越了传统面试的局限性,让企业更准确地评估候选人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如果在软件开发项目中学生可能先从基础编程做起,然后逐步接触到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等不同角色,这一过程帮助企业识别出那些既有技术专长又擅长领导协调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轮换制度允许企业和学生共同探索最合适的岗位匹配,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真正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也能让企业依据每位实习生的具体表现和岗位需求进行合理调配,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最佳契合。

三、保障“项目制 - 岗位轮换”模式有效实施的策略

(一)加强校企沟通与合作

为提升实习项目的实效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校与企业之间必须建立更加紧密、高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首先应构建常态化的沟通交流平台,如设立由双方代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项目推进情况、学生实习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确保合作顺畅运行;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企业应深度参与结合自身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与高校共同制定符合产业实际的课程设置与实习计划,如果在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项目制 - 岗位轮换”实习中,企业可以提供真实项目案例,高校则根据这些内容调整教学重点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并掌握未来工作中所需的技能,这种双向互动的合作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增强了企业的招聘精准度和用人满意度,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实习管理与评价体系

为了保障“项目制 - 岗位轮换”实习模式的高质量运行,必须建立健全的实习管理与多元评价机制,在实习过程管理方面高校与企业应共同制定详细的实习管理制度,包括考勤打卡、工作日志记录、导师指导制度以及阶段性考核等内容,确保学生在各个岗位上都能得到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防止实习流于形式;同时还应安排专职管理人员或实习指导教师不定期进行巡查和跟踪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不能仅依赖企业单方面的评价意见,而应引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导师点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从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既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长,也能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实习质量与育人成效。

(三)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

“项目制 - 岗位轮换”实习模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府和高校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为此,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扶持政策,鼓励更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如果对承担实习任务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专项奖励等激励措施,降低其用人成本和培训压力,激发企业吸纳实习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开展实习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等工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加强内部制度设计,将实习成绩纳入学业考核体系,明确实习学分要求,并将其作为毕业审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结论

“项目制 - 岗位轮换”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新业态人才缺口背景下,对提高就业留存率具有显著的靶向驱动作用,提升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优化人才匹配等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新业态人才缺口问题,提高学生在企业的就业留存率,该模式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实习管理与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沟通与合作,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推动“项目制 - 岗位轮换”模式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为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刚,张永强,宁惠贤.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基地新模式与新思路——以东北农业大学与九三集团校企合作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7,8(14):90-91

[2]惠记庄,魏芳胜.基于“卓越计划”的校企联合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工程实践模式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