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藏’到‘用’”:基于用户需求的古籍数字化服务优化策略

作者

薛嘉佳

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 200434

引言

古籍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知识信息[1]。其数字化不仅是保护古籍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途径。然而,当前古籍数字化服务多停留在“藏”的阶段,注重资源的存储与保护,却忽视了用户对古籍的多样化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对古籍的检索便捷性、内容丰富度和交互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入研究基于用户需求的古籍数字化服务优化策略,推动从“藏”到“用”的转变,对于提升古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籍数字化服务现状与用户需求差距

1.1 数字化服务的局限性

当前古籍数字化服务主要集中在古籍的扫描、存储和简单展示,技术稳定性不足,检索功能单一,用户体验欠佳。许多古籍数字化平台仅提供图像浏览,缺乏全文检索和深度解读功能,导致用户难以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此外,部分平台存在技术故障频发、加载速度慢等问题,影响了用户对古籍数字化服务的满意度。这种现状不仅制约了古籍资源的广泛传播,也难以满足用户对古籍的多样化需求。

1.2 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用户对古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研究人员关注古籍的学术价值,希望获取准确的文本内容和详细的版本信息;普通读者则更倾向于通俗易懂的解读和趣味性的展示。同时,用户对检索的便捷性、内容的丰富度和交互的友好性也有较高要求,希望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快速找到所需古籍,并获得深度解读和相关背景知识。这种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与当前古籍数字化服务的单一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基于用户需求的古籍数字化服务优化策略

2.1 技术维度:提升服务稳定性与便捷性

在古籍数字化服务中,技术是实现高效传播和利用的基础。提升服务的稳定性和便捷性是优化用户体验的关键[2]。首先,平台应采用先进的存储技术,如分布式存储和云存储,确保古籍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优化服务器配置,减少故障和延迟,保障用户能够流畅访问。其次,开发智能检索系统,支持全文检索、模糊检索和多条件筛选,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所需古籍。此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搜索行为,实现个性化推荐,精准推送相关内容。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不仅能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痛点,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从而推动古籍数字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2.2 内容维度:丰富呈现形式与深度解读

在内容呈现方面,应丰富古籍的展示形式,增加注释、译文、背景介绍等辅助内容,降低阅读门槛,提升用户对古籍的理解和兴趣。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制作音频讲解、视频动画、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展示等,增强古籍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通过 VR 技术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古籍中描述的场景,通过 AR 技术将古籍中的文字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增加互动性。此外,通过专家解读、学术讲座、在线课程等形式,对古籍进行深度解读,挖掘其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内容的丰富与深度解读不仅能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古籍,还能激发用户对古籍文化的兴趣,促进古籍文化的传播。

2.3 交互维度:优化用户体验与参与度

优化交互体验是提升古籍数字化服务的重要环节。平台应设计简洁直观的用户界面,提供友好的操作指引和反馈机制,帮助用户快速上手。同时,增加用户互动功能,如评论、点赞、分享、收藏等,鼓励用户参与古籍的传播和讨论。此外,建立用户社区,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增强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用户对古籍数字化平台的粘性。良好的交互体验不仅能增强用户的参与感,还能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生态。

2.4 数据管理与共享维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古籍数字化服务的优化还需关注数据管理与共享。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古籍数字化资源的规范化存储和管理,便于用户检索和使用。同时,推动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古籍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服务。例如,通过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实现不同平台古籍资源的联合检索和一站式访问,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古籍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为古籍数字化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三、以用户为中心推动古籍数字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3.1 强化用户反馈机制

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求建立完善的用户反馈机制。通过用户调研、问卷调查、在线客服、用户评论分析等方式,全面收集用户对古籍数字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用户需求的变化。根据用户反馈,定期优化平台功能和服务内容,提升用户满意度。同时,建立用户反馈奖励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形成良好的互动生态。用户反馈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及时发现服务中的不足,还能为平台的持续改进提供方向。

3.2 拓展服务模式与渠道

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需拓展古籍数字化服务模式和渠道[3]。除了传统的网站平台,开发移动应用、微信小程序、智能电视应用等,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古籍资源。同时,结合线上线下活动,举办古籍展览、讲座、读书会、文化体验营等,增强用户对古籍的感知和体验。此外,与文化机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合作,开展古籍数字化教育和推广活动,扩大古籍数字化服务的覆盖面。服务模式与渠道的拓展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还能提升古籍数字化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3.3 构建多元合作生态

推动古籍数字化服务可持续发展,需构建多元合作生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其学术资源和专业人才,提升古籍数字化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同时,与文化企业合作,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古籍数字化服务的盈利模式,为平台的持续运营提供资金支持。此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古籍数字化服务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多元合作生态的构建不仅能为古籍数字化服务提供丰富的资源,还能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古籍数字化服务的优化是实现从“藏”到“用”转变的关键。通过技术提升、内容丰富、交互优化、数据管理与共享、安全与版权保护等多维度的改进,结合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古籍数字化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强化用户反馈机制、拓展服务渠道和构建多元合作生态,将进一步推动古籍数字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继续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让古籍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梦笛.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我国古籍数字化战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4,46(06):6-10.

[2]夏有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4,(07):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