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光伏光导

作者

赖思羽 张东 陈启旺 王子朋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长春​130052

基金项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光伏光导——一种伺服转向装置”(项目编号:202410204038)

摘要: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其有效利用对解决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传统太阳能跟踪系统存在的能耗高、结构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伏光导技术的新型伺服转向装置。该装置通过光导材料将太阳光直接传导至光电传感器,显著提高了光信号采集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系统设计上,采用模块化结构简化机械传动部件,降低制造成本和维护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太阳位置跟踪,跟踪精度较传统方案有显著提升,同时系统能耗大幅降低。光伏光导技术的应用为太阳能跟踪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特点特别适合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该研究对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光伏光导;伺服转向装置;太阳能跟踪系统;光导材料;模块化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光伏发电技术通过半导体材料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已成为当前太阳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传统光伏系统普遍采用固定安装方式,无法实时跟踪太阳位置变化,导致光能转换效率低下。

现有太阳能跟踪系统虽然能够提升发电效率,但普遍存在结构复杂、能耗较高、维护困难等问题。机械传动部件过多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还降低了系统可靠性。同时,传统光电传感器存在灵敏度不足、易受环境干扰等缺陷,影响跟踪精度。这些问题限制了太阳能跟踪技术在分布式光伏系统中的应用推广。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将光伏光导技术应用于伺服转向装置。该技术利用光导材料优异的导光特性,直接将太阳光传导至光电传感器,显著提高了光信号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相较于传统方案,这种设计能够简化系统结构,减少机械传动部件,同时降低能耗。研究目标在于开发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维护方便的太阳能跟踪装置,特别适合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应用需求。

二、光伏光导技术基础

2.1 光伏效应及其在光导技术中的应用

光伏效应是指半导体材料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电动势的现象,这是光伏发电的基础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半导体材料时,光子能量被吸收,使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从而在材料内部形成电势差。这种现象最早由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1839年发现,现今已成为太阳能利用的核心技术。

在传统光伏系统中,半导体材料主要通过掺杂形成PN结结构。常见的光伏材料包括单晶硅、多晶硅等晶体硅材料,以及非晶硅、碲化镉等薄膜材料。这些材料被制成太阳能电池后,通过串联或并联组成光伏组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然而,固定安装的光伏组件只能接收部分直射阳光,导致能量转换效率受限。

光导技术为解决这一局限提供了新思路。光导材料具有特殊的光学特性,能够将入射光线高效传导至指定位置。当这种技术与光伏效应相结合时,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光信号采集。在伺服转向装置中,光导材料被设计成特定形状的光通道,将太阳光直接引导至光电传感器。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光信号强度,还减少了环境光的干扰。

在实际应用中,光伏光导技术表现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光导材料通常采用耐候性强的聚合物或特种玻璃制造,能承受户外环境的温度变化和紫外线照射。其导光性能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小,保证了系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稳定工作。这些特性使光伏光导技术特别适合用于太阳能跟踪系统。

通过将光伏效应与光导技术结合,伺服转向装置实现了更高效的能量采集。光导材料不仅用于传导太阳光至传感器,还可以直接引导光线到光伏电池表面,减少光能损失。这种双重利用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为太阳能跟踪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2.2 伺服转向装置的基本原理与设计

伺服转向装置是实现太阳能跟踪的关键部件,其核心任务是让光伏板始终对准太阳位置。这种装置主要通过光电信号采集、信号处理和机械执行三个部分协同工作。当太阳位置变化时,光导材料将太阳光传导至光电传感器,产生相应的电信号差异。这些信号经过控制器处理后,驱动电机调整光伏板姿态,实现自动跟踪。

在系统结构上,伺服转向装置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每个模块包含光导采集单元、控制单元和执行机构三部分。光导采集单元由特殊的光导材料制成,可以高效地将太阳光传导到光电传感器上。这种设计避免了传统透镜系统的复杂结构,大大简化了光路布置。控制单元接收光电信号后,通过内置算法计算出太阳位置偏差,并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执行机构通常采用伺服电机配合减速装置,能够精确控制光伏板的转动角度。

相应模块,无需整体拆卸。

实际应用中,伺服转向装置需要考虑多项设计参数。转动机构需要合理的扭矩输出和转动速度,既要保证足够的驱动力,又要避免过快动作造成机械冲击。控制算法需要兼顾响应速度和稳定性,防止系统出现过度调节或震荡现象。同时,整个装置需要具备良好的防护性能,能够抵御风沙、雨水等环境影响。

控制策略是伺服转向装置的重要环节。系统采用闭环控制方式,持续比较当前光伏板角度与太阳实际位置的偏差,并通过反馈调节逐步减小这个偏差。为了提高跟踪精度,控制算法会根据太阳运行规律预测下一时刻的位置,作为调节的参考依据。这种预测控制与实时反馈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系统供电采用光伏电池自供电方式,既环保又降低了外部电源依赖。当光照充足时,光伏板产生的电能部分用于驱动转向装置,多余电能储存到蓄电池中。在阴雨天气时,蓄电池可为系统提供备用电源,确保基本功能正常运行。这种设计使系统整体能耗大幅降低,特别适合偏远地区使用。

伺服转向装置的性能优化还体现在环境适应性上。系统内置温度补偿功能,能够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保证在不同季节的跟踪精度。同时,装置具备大风保护机制,当风速超过安全阈值时,会自动将光伏板调整至抗风姿态,避免设备损坏。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三、结论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光伏光导技术的新型伺服转向装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证实了该方案在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方面的有效性。装置采用光导材料直接传导太阳光的设计,显著提升了光电信号采集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同时简化了系统结构。模块化设计大大降低了机械复杂度,使制造成本和维护难度得到有效控制。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太阳位置跟踪,能耗水平较传统方案明显降低,特别适合分布式光伏发电场景。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光伏光导伺服转向装置具备三个突出优势:一是光导材料的应用使系统在弱光环境下仍能保持可靠工作;二是模块化结构便于安装维护,降低了全生命周期成本;三是自适应控制算法使装置能够适应不同天气条件。这些特点解决了传统太阳能跟踪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参考文献

[1] 郭子淳.渔船安全作业的光伏智能监管装置研发与示范应用[J].《现代农业装备》,2024年第3期31-37,共7页

[2] 一种太阳能光伏电池用透光散热膜装置[J].《新能源科技》,2021年第9期44-44,共1页

[3] 杨黄河.基于光伏STATCOM/BESS装置的边缘物联终端控制策略研究[J].《物联网技术》,2020年第5期91-94,共4页

[4]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在陆上采油机上的供电装置[J].《新能源科技》,2022年第3期42-42,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