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化转型背景下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中暖通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郭轶伦

吉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职工住宅维修处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在数字中国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机关事务管理领域的智慧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2025 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信息化赋能资产管理”,将暖通空调系统等重点用能设备的智慧化改造作为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中暖通工程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智慧化转型的初步探索

部分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已开展暖通系统智慧化改造试点。浙江省行政中心对 5# 楼、2# 楼空调系统实施数字化改造,其核心做法是建立节能管理小组,通过“局部打样-总结优化-全面推广”的三步策略,逐步实现暖通设备的数字化管理。

天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引入“碳控官能源管控系统”,对供冷供热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通过云端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与智能调度。该系统不仅能科学预警设备故障,还能通过运行数据优化实现高效节能,体现了“安全守护与降本增效”的双重价值。

(二)现存主要问题

1. 技术应用碎片化

尽管试点单位取得一定成效,但多数机关单位的暖通智慧化仍处于“孤岛式”发展状态。浙江省行政中心改造前的案例显示,暖通系统效率偏低,其根源在于管网数据未实现互联互通。

2. 管理机制僵化

机关事务管理涉及多部门协调,传统体制下存在职责交叉与管理空白。在暖通工程管理中,这种体制性障碍表现为:运维部门与使用部门缺乏数据共享,节能改造与预算管理衔接不畅,导致智慧化方案落地困难。

3. 标准体系缺失

智慧化转型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浙江省虽然通过《机关运行保障工作条例》确立了“数字赋能”的法律地位,但具体到暖通工程领域,仍面临数据采集格式不统一、能效评价指标不明确等问题。

二、智慧化转型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

(一)技术架构:构建“感知-分析-决策”的数字孪生系统

1. 全域感知网络建设

借鉴宁波国际会议中心的 Lora 温控器应用经验,采用无线传输技术构建全覆盖的感知网络。该技术具有1 千米超远距离传输、穿透9 层楼板的信号能力,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能耗等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2. 大数据分析平台

整合浙江省“浙里好管家”平台的建设经验,打造暖通工程专属的数据分析模块,实现能耗动态监测、负荷预测、故障诊断功能,通过 AI 算法识别异常运行模式,提前预警潜在故障。

3. 智能决策支持

引入天津“碳控官”系统的调度逻辑,实现暖通系统的自适应调节。例如,夏季制冷时根据实时室温自动调节风机频率,冬季制热时结合人员流动优化供暖区域,最终达到“运行可视、能耗可控”的目标。

(二)机制创新:建立跨部门协作圈

1. 协同管理机制

参照浙江省“机关事务工作协作圈”模式,成立由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发改委、财政局、机关使用单位参与的暖通智慧化工作小组。小组负责制定改造计划、协调资源配置、评估实施效果,破解“多龙治水”的体制性难题。

2. 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将智慧化贯穿暖通工程的规划、建设、运维、处置全流程:在规划阶段采用BIM 技术进行能耗模拟;建设阶段严格执行数字化验收标准;运维阶段通过“公物仓”模式实现闲置设备的调剂共享;处置阶段依据平台数据评估节能效益

3. 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与能耗数据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浙江省“节约型机关”的创建要求细化为具体指标。对超额完成节能目标的单位给予预算倾斜,对能耗超标的部门进行约谈整改,形成“数据说话、奖惩分明”的管理氛围。

(三)标准体系:完善智慧化转型的制度保障

1. 技术标准

制定《机关单位暖通智慧化技术规范》,统一数据采集格式、传输协议和接口标准。参考浙江省“数据管理办法”和“基础数据规范”的框架,明确温度、流量等关键参数的采集频率、精度要求;借鉴江苏省的制冷制热参数标准,规定1 匹空调对应10-15 平方米办公面积的配置基准。

2. 管理标准

建立智慧化运维服务规范,对巡检周期、响应时间、故障处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天津市“碳控官”系统的“预警、报警规则个性化配置”经验表明,标准制定需兼顾统一性与灵活性,为不同规模机关单位预留调整空间。

3. 评价标准​

构建“智慧化成熟度指数”,从数据联通度、智能决策度、节能效益度三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以浙江省行政中心的改造效果为基准值,将节能率13.75%、运维人员节降 10% 等指标作为评价参考,引导机关单位持续提升智慧化水平。

三、实证验证:南北地区的实践成效对比

(一)南方地区:以浙江省行政中心为例

该中心通过管网数字化改造,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能耗可视化,通过平台实时监控各楼宇能耗数据;二是调节精准化,采用动态平衡技术解决水力失调问题;三是管理集约化,减少 10% 的运维人员仍能保障系统高效运行。其成功关键在于将技术改造与管理流程再造相结合,形成了“数据驱动-决策优化-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北方地区:以天津市“碳控官”系统为例

针对北方冬季供暖周期长、能耗强度大的特点,该系统采用“冷凝式燃气壁挂炉 + 模块化组装”的技术方案,实现机房快速部署与灵活扩容。通过能源费用托管模式,使业主方“零投资零风险实现资产升级”,这种创新模式特别适合财政预算紧张的基层机关单位。

四、结论与展望

智慧化转型为机关事务管理局暖通工程管理提供了全新视角,“技术-机制-标准”三位一体模式通过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精准管控,依托协作圈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完善标准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了能耗降低、效率提升的双重目标。

未来研究可在三方面深化:一是探索AI 技术在负荷预测中的深度应用,提高暖通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二是研究“双碳”目标下的碳足迹追踪方法,将智慧化管理与碳核算相结合;三是总结不同气候区的适配性方案,为全国推广提供更细致的指导。

作者简介:郭轶伦(1988 年9 月--), 男, 汉族,籍贯:吉林省梅河口市,大学本科,吉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暖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