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技术创新与实践

作者

吴枫

320202197811021543

摘要;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的当下,传统入侵检测技术因难以适应攻击手段的演变升级而陷入困境。本文系统分析传统入侵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包括网络攻击手段的复杂化、自身在检测效率与准确性上的局限,以及实际应用中频发的漏报误报等典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基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分布式与协同架构的创新方向,并结合企业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场景的实践应用,展示创新技术在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中的成效,为网络安全领域的技术革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人工智能;

引言

随着 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网络的规模与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网络安全已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入侵检测技术作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关键防线,承担着实时识别异常行为、预警潜在威胁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网络攻击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从自动化脚本攻击到具有高度隐蔽性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从针对性的勒索软件攻击到大规模的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传统入侵检测技术在应对这些复杂攻击时,暴露出检测能力不足、响应速度迟缓等弊端,难以有效保障网络安全。

一、传统入侵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1 网络攻击手段的演变与复杂化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相应的网络攻击事件也发生了相当大程度的变化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病毒传播、端口扫描,到现在出现了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勒索软件攻击、供应链攻击等,APT攻击长期潜伏、多波次渗透的方式突破传统的安全防护体系,窃取重要的数据信息;勒索软件攻击以加密的方式锁定用户数据,以高昂的赎金换取数据和隐私的释放。据统计,2023年全球的勒索软件攻击花费超过200亿美元,目标也越来越倾向于政府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的高附加值。

1.2 传统入侵检测技术的局限性

常见的入侵检测方法包括基于特征的误用检测与基于行为的异常检测。误用检测只能处理有记录的入侵规则,对于零日攻击(指过去未被发现的攻击)不能检测到。异常检测虽然能够检测零日攻击,但也由于缺乏精确正常的基线模型而可能出现大量误报,如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处理临时性业务引起异常检测系统的报警,耗去很多安全人员的时间在解决无效的告警信息上,影响其工作效率。这些传统检测方法大多是单一的检测方式,缺乏从宏观上观察流量的能力,对于分布式攻击、穿越网段攻击等无法正确检测。

1.3 实际应用中暴露的典型问题

通常情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传统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着某些弊端,给用户带来了种种伤害。例如某银行由于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不能够及时地发现潜伏在正常业务流量中的恶意代码,使得业务客户的数据遭到了泄漏,为该企业造成了约千万的损失。再如,某互联网企业的传统入侵检测系统误报率高达30%,在频繁发生的误报耗尽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搜索验证的同时,导致安全人员对于入侵检测系统不再信任,导致安全防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传统技术在物联网环境中更是无法应用,由于物联网系统中的设备资源是有限的,传统技术中的入侵检测的算法无法进行部署,并且由于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千差万别,导致检测覆盖不全,给恶意攻击者留下了漏洞可寻。

二、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创新方向

2.1 基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创新

深度学习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算法,能够智能学习网络流量中的复杂特征表示,自动发掘新的攻击模式;例如,基于CNN进行网络流量的时序数据特征抽取能够实现(DDoS)攻击的异常流量变化检测,对于攻击具有时间序列的依赖性特征,如APT攻击的多阶段渗透过程,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可以得到更好的攻击特征;基于强化学习的学习检测模型能够在一个动态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优化实现检测的自适应,根据不同的攻击自动调整检测策略。

2.2 多源数据融合与分析技术创新

整合融合分析。首先对网络流量信息、主机日志信息、用户操作信息等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给入侵检测提供更多数据支持,通过数据关联模式发现不同数据之间形成的关联,将两个以上融合数据进行数据关联分析,分析并挖掘出单一数据所难以体现出的数据、信息、特征。例如,将用户登录时间、操作次数与网络流量、报文信息融合,就能有效查找出非正常登录的行为,探测到攻击行为等。大数据融合模式通过大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大量融合信息,快速获取攻击源以及攻击传播路径。

2.3 分布式与协同式入侵检测技术创新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把入侵检测设备放置在不同的网络位置上,监视网络上不同位置上的流量,它们通过合作,进行信息共享,能对整个网络的攻击从全局角度进行检测。如在大中型企业中,分布于不同分支机构的分布式检测设备对不同分支机构的网络流量进行检测,通过信息共享,迅速发现不同分支机构的跨区域攻击。分布式检测系统基础上增加了与防火墙、防病毒等其他系统的联动,形成一个立体防护系统。如果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到有入侵行为发生时,联动防火墙进行拒绝攻击源,联动防病毒系统执行病毒扫描杀毒,进行攻击的快速处理。

三、入侵检测技术创新的实践应用

3.1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实践

企业内部的安全是需要在企业内部加强监控的能力。某工业企业实施了基于AI的入侵检测系统,该企业对自身的内部生产的网络流量进行监控,通过对生产网络的流量监测企业的生产设备运行情况和网络交换。网络系统捕捉到了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攻击,有部分黑客将要针对生产工业控制系统的参数进行修改,该系统的拦截和报警功能,确保了生产过程未被破坏以及产品的生产损失。

3.2 云计算与大数据环境下的实践

创新式的入侵检测技术应用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环境,破解了入侵数据的动态性和入侵数据的海量性的问题。云服务商可以基于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式,实现多租户云资源的动态监控,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对云计算中资源消耗的动态模式进行监测,就能实现恶意挖矿程序资源消耗的动态监测。

3.3 物联网场景中的实践

物联网类新入侵检测系统的研制,应用了轻量级技术及边缘计算技术。在智能家居设备场景下,物联网应用将入侵检测系统运行在智能家居的边缘设备上,通过检测边缘设备的数据收发状况,发现指令及通信数据异常。一旦智能门锁短时间内收到大量非授权命令对门锁开锁的指令,入侵检测系统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主人报警并执行指令锁定门锁的功能。

结语

传统入侵检测技术在复杂多变的网络攻击形势下已难以满足安全需求,而基于人工智能、多源数据融合、分布式协同的创新技术为网络安全防护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在企业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场景的实践应用,这些创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入侵检测的准确性、实时性与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龚鸣.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7,19(07):122.

[2]张楠.电子计算机工程网络控制软件中的问题与改进[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