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郑崧滢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金星幼儿园 442600
引言:目前,随着出生率持续下降,幼儿园“一孩难求”,幼儿教师压力剧增,《学前教育法》的出台,公众对学前教育和幼儿教师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幼儿教师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得到了幼教届内外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幼儿教师的工作强度、专业发展、心理授权、社会支持四个方面,分析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目前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改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案。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高强度工作负荷
高强度工作负荷已然成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诱因。幼儿教师的工作呈现全天候、多角色叠加的特征,不仅需承担教学计划制定、课堂组织、游戏活动设计等专业教学任务,还要兼顾幼儿的生活照料,包括饮食起居、卫生护理、情绪安抚等琐碎事务。同时,家园沟通、安全管理、环境创设、应付各类检查评估等非教学性工作也占据大量精力。长时间处于这种“连轴转”的工作状态,教师难以获得充分的休息与调整,持续累积的身心疲惫会逐渐降低其工作热情,削弱职业认同感,最终导致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倾向加剧,严重影响工作效能与职业幸福感,加速职业倦怠的形成。
(二)心理授权缺失
心理授权缺失作为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其核心在于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与工作自主性的感知。当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心理授权水平较高时,他们会因对教学活动拥有决策权、能够自主设计课程与活动方案而获得更强的工作掌控感,这种自主性不仅激发其创新动力,还能显著提升职业效能感,有效缓解因重复劳动带来的倦怠情绪。此外,心理授权赋予教师的意义感与影响力,使其深刻认识到自身工作对幼儿成长的深远价值,进而增强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抵御外部压力源的冲击。反之,心理授权缺失会导致教师陷入无力感与无意义感的困境,加剧工作耗竭、去个性化与成就感低落,最终引发职业倦怠。目前,普遍存在幼儿教师缺乏心理授权的问题,她们无法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决定教育教学的方式。这种组织氛围可导致职业倦怠。
(三)专业发展瓶颈
专业发展瓶颈是引发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潜在因素。当前,幼儿教师群体面临着清晰职业上升通道缺失、培训资源与实际需求脱节的困境。一方面,幼儿园内部晋升体系往往局限于行政职务晋升,专业领域的成长路径模糊,教师难以通过教学创新、课程研发等专业能力提升获得相应的认可与激励;另一方面,外部培训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对教学实践问题的精准指导,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长此以往,教师会陷入专业成长停滞的焦虑状态,工作热情与创新动力被逐渐消磨,进而产生自我怀疑与价值迷茫,最终将专业发展受限带来的挫败感转化为对职业的倦怠与疏离。
(四)社会支持不足
社会支持不足如同无形的枷锁,持续加剧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家庭层面,教师常因工作高强度、长时段的特性,难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却得不到家人充分理解与分担,导致情感资源持续消耗;在社会层面,公众对学前教育专业性认知不足,部分家长将教育责任过度转嫁,对教师工作存在误解与苛责,甚至质疑教育方式,使教师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此外,媒体对个别负面事件的放大报道,加剧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群体的偏见。而来自政府与行业的政策扶持、权益保障不足,如薪资待遇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职业安全感与归属感。多重社会支持缺位之下,教师在面对工作挑战时孤立无援,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最终陷入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策略
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在管理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些简单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可切实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1. 优化工作管理,减轻非必要负担:建立科学的工作分配机制,配齐配足各岗位人员, 合理划分教学与非教学任务,减少教师的重复低效的检查评估与文案工作。例如,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家园沟通渠道,用统一平台替代多个重复使用的 APP ;统筹安排环境创设、活动策划等工作,避免教师重复劳动;设置专人专岗,例如信息管理员,档案专员的等,让教师将精力聚焦于核心教育教学,不必为档案、文字工作忧心。
2. 搭建成长平台,突破专业瓶颈:结合教师个人职业规划,定制分层分类的专业发展路径。定期组织“园本教研工作坊”,围绕班级管理、游戏化教学等实际问题开展研讨;与高校、优质园所合作,提供外出学习、专家入园指导机会;设立园级教学创新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课程研发、案例创新,以专业成长的成就感增强职业吸引力。
3. 强化情感支持,构建温暖团队: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开展“园长谈心日”,倾听教师诉求,及时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定期组织团建活动,如户外拓展、艺术沙龙、教职工运动会等,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团队凝聚力;设立“教师关爱基金”,在教师生病、家庭变故等特殊时期提供帮扶,让教师感受到组织关怀。
4. 凝聚家园合力,营造良好环境:把握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契机,通过视频短片宣传、家长学校、教育讲座等形式,普及科学育儿理念,增进家长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理解;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助教”,邀请家长深度参与幼儿园活动,直观感受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设立“家园沟通反馈机制”,及时化解矛盾,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外部工作环境。
通过一系列的展示宣传,家园共育活动,打开家长了解幼儿园、了解老师的一扇窗,家长的理解信任是对老师最大的鼓励;家长的表扬是对老师最好的褒奖。相比行政的要求和命令,家长的信任和期待更能激发老师无限的责任心和上进心,使教师在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结语: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关乎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更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未来人才的培养根基。在《学前教育法》实施的新契机下,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我们肩负着守护教师职业幸福感、筑牢学前教育发展基石的双重使命。通过优化工作管理流程减轻教师负荷,搭建多元专业发展平台破解成长瓶颈,构建情感与资源并重的支持体系缓解心理压力,凝聚家园社协同合力改善外部环境,能够系统性地帮助教师重燃教育热情、重拾职业价值。
未来,我们将持续以更科学的管理、更温暖的关怀、更有力的支持,为教师创造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工作生态,让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能在教育事业中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共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但菲 , 孙小鑫 . 近十年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 和 UCINET 计量可视化分析 [J]. 教育观察 ,2020,9(36):1-5.
[2] 张琼 , 吴真 .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 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 [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40(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