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技术研究
孙健
320411198501152216
摘要:本文聚焦电力及其自动化领域,深入剖析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意义、面临挑战,阐述涵盖数据交互、智能管控、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核心融合技术,探讨从规划设计、系统集成到运维管理全流程的实施要点,研究基于多技术融合、智能算法、协同联动的创新手段,分析人员专业素养提升与制度保障完善的关键环节,旨在推动电力系统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信息化;融合技术;电力及其自动化
一、引言
在当今电力及其自动化领域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推进,传统电力系统正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电力自动化侧重于电力设备的自动控制与运行优化,信息化则聚焦于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处理,二者融合犹如为电力系统注入强大动力,对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管理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电力行业迈向新时代的核心驱动力。
二、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意义与挑战
融合意义深远。一方面,从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来看,通过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能够实时采集电力设备的运行参数,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快速分析处理,为自动化控制提供精准决策依据,实现设备的最优运行调节,如精准的发电控制、智能的电网调度,减少能源损耗,提升电力传输与分配效率。
另一方面,对保障电力系统可靠性至关重要,融合后的系统可对设备故障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借助信息化的大数据分析提前洞察潜在故障隐患,自动化系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快速切换备用设备、自动隔离故障区域,最大限度减少停电时间与范围,确保电力供应连续性。
然而,实现二者融合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数据融合困难重重,电力系统运行产生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涵盖设备状态数据、电网运行数据、用户用电数据等,这些数据格式不一、存储方式各异,如何实现数据的高效采集、整合与共享,使其能为自动化控制所用,是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
三、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核心技术
数据交互技术是基础,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采用数据中台等新型架构,汇聚电力系统各环节数据。通过数据清洗、转换技术,将原始异构数据加工为标准化、结构化数据,供自动化系统实时调用;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把复杂数据以直观图表形式呈现给运维人员,辅助决策,实现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的高效流转。
智能管控技术为关键,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与自动化控制策略。基于神经网络构建电力设备故障预测模型,提前预判设备故障风险;运用智能优化算法,如粒子群优化,动态调整电网运行参数,实现无功补偿、电压调节的智能化,提升电力系统管控精度与自适应能力,让自动化控制更 “聪明”。
网络通信技术是保障,构建高速、可靠、灵活的电力通信专网,综合运用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如 5G)技术。光纤通信保障骨干网络大容量、低时延数据传输,满足省级及以上电网自动化需求;5G 等无线技术为配电网、分布式能源接入等场景提供便捷通信,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控制指令即时下达,确保自动化系统指令传输及时性与准确性。
信息安全技术筑牢防线,采用纵深防御理念,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多维度防护。物理安全加强机房、通信线路防护;网络安全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阻挡外部非法访问;数据安全运用加密算法,保障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应用安全强化身份认证、权限管理,防止非法操作,全方位守护电力系统信息安全。
四、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全流程实施要点
规划设计阶段,全面调研电力系统规模、架构、业务需求以及现有自动化、信息化基础,结合未来发展规划,制定融合技术实施方案。明确数据交互流程、智能管控目标、网络通信布局、信息安全策略,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为后续系统建设奠定基础。
系统集成环节,依据规划设计,挑选适配的自动化设备、信息化软件及通信产品。重点考量设备兼容性、软件扩展性、产品安全性,通过中间件技术、协议转换网关等手段,打通不同系统间的通信壁垒,实现电力自动化系统与信息化系统的有机整合,构建一体化运行平台。
运维管理过程,建立标准化运维流程,定期巡检自动化设备、服务器、通信线路等硬件设施,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隐患;加强软件系统维护,实时更新算法模型、补丁程序,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利用智能运维工具,基于数据分析实现故障预警、性能优化,如通过网络流量监测提前预判拥塞风险,动态调整网络配置,确保融合系统长效运行。
五、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创新应用
多技术融合拓展边界,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入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体系。物联网为电力设备赋予智能感知能力,海量感知数据借助云计算强大算力进行快速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潜在价值,如基于云平台的负荷预测助力发电计划优化,提升融合系统附加值。
智能算法深度赋能,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智能管控策略。基于神经网络构建分布式能源发电预测模型,提前感知新能源出力变化,为电网调度、储能安排提供精准依据;采用遗传算法等优化自动化设备控制参数,结合实际运行反馈,快速收敛至最优参数组合,增强系统智能化决策能力。
协同联动保障系统稳定,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紧急情况时,调度中心、运维部门、抢修队伍间通过高效通信协同作战,实时共享故障信息、抢修进展,优化资源调配,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提升电力系统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供电可靠性。
六、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环节
人员专业素养提升是内在动力,开展涵盖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信息安全的跨学科培训,培养人员掌握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技术原理、系统设计、运维管理、智能算法应用技能;组织实战演练,模拟电力系统故障、网络攻击等复杂场景,锻炼应急处置、快速决策能力,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技术要求。
制度保障筑牢根基,国家与地方完善法规标准,明确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技术规范、安全标准、数据管理要求;电力企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规划设计、系统集成、运维管理各环节流程,各环节责任到人;设立考核机制,将电力系统运行指标、融合成效与部门、个人绩效挂钩,激励员工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确保制度落地生效。
七、结论
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技术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领域关键举措。通过剖析意义挑战、构筑核心技术、落实全流程实施、探索创新手段并紧跟未来趋势,有望显著提升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水平,为电力及其自动化开启智能化、现代化供电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武志辉. 电力系统中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策略研究[J]. 通讯世界,2021,28(2):198-199.
[2] 费英群,田林. 面向多源异构的电力工程数据融合处理技术研究[J]. 电子设计工程,2025,33(1):104-108. DOI:10.14022/j.issn1674-6236.2025.01.022.
[3] 张良武,王帅,郭卫国,等. 电力信息化系统时间同步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究[J]. 电子世界,2021(9):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