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滑冰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创新方法与实践效果研究
任贺
白城市体育工作队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一、引言
速度滑冰作为以速度为核心的周期性运动,运动员每一步蹬冰的力量输出与发力效率直接决定比赛成绩。当前我国速度滑冰训练中,力量训练多采用深蹲、硬拉等传统手段,虽能提升基础力量,但因未充分模拟冰上蹬冰的“离心制动 - 向心爆发”发力模式,导致力量向专项能力的转化效率偏低。据对国内6 支省级队伍的调查显示, 75% 的运动员存在“陆地力量强但冰上表现一般”的现象。
专项力量训练的关键在于“专项性”,即训练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需与冰上蹬冰动作高度吻合。本研究基于速度滑冰蹬冰技术的肌电与测力分析,设计针对性训练方案并验证效果,旨在为力量训练的“冰陆结合”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某省速度滑冰队 16 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0 名、女 6 名,年龄20-25 岁,运动年限5-8 年,国际健将1 名,国家健将5 名,一级运动员10 名。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 人。两组在年龄、身高、体重及500 米、1000 米专项成绩上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
实验组:采用 16 周专项力量训练方案,每周 3 次,每次 60 分钟,核心内容包括:
离心控制训练:斜坡负重侧下蹬(3 组 ×10 次 / 侧,强调离心阶段 2 秒缓慢下放);
向心爆发训练:阻力带侧向蹬伸(3 组 ×15 次 / 侧,借助弹力带弹性增强爆发发力);
冰陆转换训练:负重模拟蹬冰(3 组 ×12 次 / 侧,使用专用滑步器模拟冰面滑行)。
对照组:采用传统力量训练,内容为杠铃深蹲(4 组 ×8 次)、腿举(4 组×12 次),训练频率与时长同实验组。
测试指标:训练前后测试单步蹬冰功率(测力冰刀测定)、蹬冰步长(视频解析)、500 米专项成绩,同步监测股四头肌、臀大肌的肌电激活度。
2.2.2 数据分析法
采用 SPSS26.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显著性水平设为 P<0.05, 。
三、结果与分析
3.1 蹬冰力量与功率提升
16 周训练后,实验组单步蹬冰功率从训练前的 1862±156W 提升至2152±138W ,提升 15.6% ( P<0.05 );蹬冰最大力量从 2286±185N 增加至2593±162N ,提升 13.4% ( P<0.05 )。对照组单步蹬冰功率从 1855±148‰ 变为 1923±151 W,蹬冰最大力量从 2278±176N 变为 2345±168N ,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肌电分析显示,实验组在蹬冰阶段的股外侧肌与臀中肌激活度比训练前提高 23.5% 和 18.7% ,表明专项训练有效强化了关键肌群的协同发力能力,这是蹬冰功率提升的重要原因。
3.2 蹬冰技术参数优化
实验组蹬冰步长从训练前的 1.82±0.08 米增加至 1.97±0.07 米,提升 8.3% ( P<0.05 );蹬冰时间从 0.38±0.03 秒缩短至 0.32±0.02 秒,减少 15.8%(P<0.05) 对照组蹬冰步长从 1.81±0.07 米变为 1.84±0.06 米,蹬冰时间从 0.37±0.02 秒变为 0.36±0.03 秒,均无显著变化( P>0.05 )。
步长增加与蹬冰时间缩短的综合作用,使实验组每圈滑行步数减少4-5 步,显著降低了能量消耗。技术分析表明,这一变化源于专项训练中强调的“离心阶段充分缓冲- 向心阶段快速发力”技术模式的改善。
3.3 专项成绩提升
实验组 500 米专项成绩从训练前的 36.8±0.5 秒缩短至 36.0±0.4 秒,提升0.8 秒( P<0.05 );1000 米成绩从 1 分 14.5±1.2 秒提升至 1 分 13.2±0.9 秒,提升 1.3 秒( P<0.05 )。对照组 500 米成绩从 36.9±0.6 秒变为 36.7±0.5 秒,1000米成绩从1 分 14.6±1.1 秒变为1 分 14.2±1.0 秒,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短距离项目成绩的提升与蹬冰功率及步长的改善直接相关,实验组运动员反馈“冰上发力更流畅,能明显感觉到力量传导到冰刀的效率提高”。
四、讨论
4.1 专项力量训练的创新点
本研究设计的训练方案突破了传统力量训练的局限,具有三个创新特征:一是发力模式匹配,所有训练动作均包含“离心制动- 向心爆发”的完整阶段,与冰上蹬冰发力过程一致;二是动作方向针对性,强调侧向与斜向发力,符合速度滑冰蹬冰的“侧后方发力”特点,而非传统训练的垂直方向;三是阻力形式多样,通过斜坡、阻力带、滑步器等工具创造与冰面相似的发力环境,提升训练转移效果。
4.2 力量转化的关键机制
专项力量训练提升运动表现的核心机制在于“神经肌肉系统的专项适应”:
一方面,通过反复模拟蹬冰动作,优化了大脑运动皮层对肌群的控制模式,使发力更协调;另一方面,增强了肌肉 - 肌腱复合体的弹性势能利用能力,实验组在蹬冰前的离心阶段储存的弹性势能比训练前增加 21.4% ,这是向心爆发力量提升的重要生理基础。
五、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6 周专项力量训练可显著提升速度滑冰运动员的蹬冰力量、步长与专项成绩,其效果优于传统力量训练,且能有效促进力量向冰上表现的转化。
5.2 建议
1. 高水平速度滑冰队伍应减少传统垂直力量训练比例,增加侧向、斜向的专项力量练习,每周专项力量训练不少于3 次。
2. 训练中需注重“离心阶段控制”与“向心阶段爆发”的结合,可借助阻力带、斜坡等工具创造专项发力环境。
3. 力量训练需与技术训练同步进行,每周安排 1-2 次“陆地专项力量 + 冰上技术整合”训练课,促进能力转化。
参考文献
[1] 刘雪松 . 速度滑冰蹬冰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0, 43(7):102-108.
[2] 王冬. 专项力量训练对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表现的影响[J]. 冰雪运动,2021, 43(2):1-5.
[3] 张强 , 李明 . 离心 - 向心结合训练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的应用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 2022, 56(3):78-83.
[4] 国际滑冰联盟 . 速度滑冰训练指南 [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