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测评与保障研究
宇文博康
北京卓识网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数字化时代,云计算凭借高效的资源利用率、灵活的扩展性和低成本等优势,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因其分布式、虚拟化、多租户等特性,信息安全边界模糊,传统防护理念和措施难以适用,信息安全事件概率增加,威胁用户数据和业务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通过对信息系统分级分类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提供系统性保障框架。但在云计算环境下,其面临安全责任划分不清、测评指标难适配、技术架构差异致防护难度加大等问题。
一、云计算环境对等级保护的影响
1.1 安全边界模糊化
传统信息系统的安全边界相对明确,通常以物理机房、网络设备等为界限,等级保护的安全防护措施也主要围绕这些明确的边界展开。而在云计算环境中,资源的集中化管理和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使得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被动态分配和共享,信息系统的物理边界和逻辑边界变得模糊。租户的数据和业务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物理节点和虚拟环境中,传统的以边界防护为核心的等级保护模式难以有效应对这种边界模糊带来的安全风险,如跨租户信息泄露、虚拟机逃逸等。
1.2 安全责任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信息系统中,信息系统的所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往往是同一主体或存在明确的隶属关系,安全责任相对集中。而在云计算模式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云租户、云平台运维方等多个主体参与其中,形成了复杂的责任链条。不同主体在信息安全保护中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不同,容易出现责任划分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如何明确各主体在等级保护中的责任,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技术架构复杂化
云计算采用了分布式存储、虚拟化、容器化、微服务等多种新兴技术,其技术架构相比传统信息系统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使得安全漏洞和风险点增多,安全测评的难度加大。例如,虚拟化层的安全漏洞可能影响所有运行在其上的虚拟机;容器之间的隔离性问题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微服务架构中服务之间的大量接口交互也增加了被攻击的风险。
二、云计算环境下等级保护安全测评体系构建
2.1 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构建适配云计算环境与等级保护要求的测评指标体系是安全测评基础。指标涵盖物理、网络、主机、应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安全管理等方面,并结合云计算特性细化补充。物理安全除传统指标,还考虑数据中心选址、多租户物理隔离;网络安全关注虚拟网络划分、访问控制等,含虚拟网络设备安全配置;主机安全延伸至虚拟机、容器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注重加密、备份策略等,关注租户数据隔离;安全管理明确服务商与租户在制度、人员等方面的责任要求。
2.2 测评方法与流程
云计算环境下等级保护安全测评应采用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技术测评与管理测评相结合的方法。静态测评主要通过查阅文档、配置检查等方式,对安全策略、制度、配置文件等进行评估;动态测评则借助漏洞扫描、渗透测试、安全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和安全防护能力进行检测。
测评流程应包括测评准备、方案编制、现场测评、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制等阶段。在测评准备阶段,需明确测评对象、范围和目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云计算环境的架构和部署情况。方案编制阶段要根据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对象的特点,制定详细的测评方案,包括测评内容、方法、工具和时间安排等。现场测评阶段按照测评方案开展各项测评工作,记录测评数据和结果。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制阶段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是否满足等级保护的要求,形成测评报告,提出整改建议。
2.3 测评工具与技术支撑
为提高安全测评的效率和准确性,需要借助先进的测评工具和技术。针对云计算环境的虚拟化特性,可采用虚拟化安全测评工具,对虚拟机的配置、漏洞、运行状态等进行检测;利用网络流量分析工具,对虚拟网络中的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识别异常行为。对于数据安全测评,可运用数据加密强度检测工具、数据泄露检测工具等,评估数据的安全保护水平。同时,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海量的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能够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规律,提高测评的智能化水平。
三、云计算环境下等级保护安全保障策略
3.1 技术保障策略
技术保障是实现云计算环境下等级保护的关键。在虚拟化安全方面,应加强虚拟化层的安全加固,采用安全的虚拟化平台,及时更新虚拟化软件补丁,防止虚拟机逃逸等攻击。实施严格的虚拟资源隔离措施,确保不同租户的虚拟资源相互独立,避免信息泄露。网络安全方面,构建多层次的网络防护体系,在物理网络和虚拟网络中都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 / 防御系统等安全设备,实现对网络访问的精准控制和对攻击行为的及时发现与阻断。
3.2 管理保障策略
完善的管理保障体系是确保等级保护措施有效落实的重要支撑。明确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云租户的安全责任,签订详细的服务 Level 协议(SLA),在协议中明确双方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策略、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并定期进行评审和修订。加强人员管理,对从事云计算系统运维、安全管理等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和授权,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相关资源。加强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建立全天候的安全监控平台,实时监测云计算环境的安全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事件。
3.3 合规性保障策略
确保云计算环境下的等级保护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是实现合规性保障的核心。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云租户应密切关注国家和行业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云计算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及时调整自身的安全策略和措施,确保合规。积极参与等级保护测评和认证工作,通过第三方测评机构的测评,验证自身的安全保护水平是否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及时进行整改,持续改进安全防护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云计算的快速发展给等级保护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涉及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构建一套适配的安全测评体系和有效的保障策略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未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持续演进,其与边缘计算、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再加上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等级保护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测评与保障将面临更多全新的课题。这就要求相关领域持续加强研究力度,不断优化现有的安全测评体系和保障策略,以此推动等级保护在云计算环境中更深入地应用,为云计算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且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乔木 . 云计算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系统的设计及功能测试 [J]. 科学技术创新 , 2025,(08):73-76.
[2] 何文康 , 秦余芬 , 聂耀峰 , 等 . 基于等级保护 2.0 标准的公有云上业务安全测评研究与实践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5,(02):72-77.
[3] 高亚楠 . 政务云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探索与实践 [J]. 工业信息安全 ,2022,(11): 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