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可视化教学探析

作者

李玉群

云浮市云安区云安中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推动了教学形态的转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可视化手段,不仅拓宽了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也重构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路径。当技术被嵌入教学设计之中,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便能够对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使抽象符号脱离线性叙述的限制,在动态演示与图像引导中形成多维表达,此类融合策略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表达效率,也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网络的系统掌握;另外,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把握,教师也能够实现教学节奏与内容重点的精准控制,使得学生数学思维的生成具有更高的方向性与层次性。由此,可视化教学在整体框架中所体现的价值,既来源于其结构清晰、路径明确的表现优势,也依赖于教师对于技术与内容关系的理性整合,而这种整合方式正为高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利用技术手段呈现抽象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的抽象性常常成为影响学生理解深度的关键障碍,而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图像化、动态化表达方式,使得逻辑符号、函数关系与空间结构等得以具象化呈现,从而使得学生的理解过程在动态交互中持续推进,以便促使抽象内容的内在结构被清晰识别并有效吸收。

例如,在教学“复数的概念”这一课时,教师应先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呈现复数在复平面上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看到“ a+bi ”如何对应复平面中的点 (a,b),为避免学生对虚数 i 产生抽象感,教师可以选择动态几何软件中的复平面工具,输入特定复数如 2+3i ,并允许学生拖动该点,观察其实部和虚部的实时变化,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复数与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随后,教师可以操作该复数乘以 i,在图中演示其绕原点逆时针旋转 90 度的过程,通过对比旋转前后的图像位置,引导学生将复数乘法与平面旋转建立联系,从而突破“复数乘法没有几何意义”的认知障碍,使学生掌握对复数的代数形式与几何表示之间的联系。

二、借助教学平台优化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作为教学过程中促进认知转化的重要环节,常常受到时间分配、个体差异与反馈滞后等因素制约,而教学平台所承载的多元功能与即时反馈机制,使得互动过程得以实时调控与动态延展,从而增强了教学对话的针对性与深度。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与概率”这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口头讲解“频率随着试验次数增加而趋于稳定”,学生往往难以形成直观印象,也很难理解这一过程的数学意义。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的模拟试验功能,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掷骰子”实验,每位学生在平台上完成 50 次虚拟掷骰,系统自动汇总全班数据并生成柱状图和频率折线图,促使学生可清晰观察每个点数频率的变化趋势。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骰子,频率还是有差异?”并进一步追问:“那再增加试验次数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数据的动态可视化和学生间的结果对比,有效地提升课堂互动的效率,也让学生在参与中逐步建立起对“概率是长期稳定趋势”的理解。

三、结合可视化手段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关系到知识目标的达成效率,更在于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是否具有迁移性与延展性,而可视化手段的融入,使得教学任务的结构更具开放性与建构性,进而促使学生在操作与观察中形成更稳定的知识图式。

例如,在设计“立体图形的直观图”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问题作为导入:“你能根据一个展开图准确判断它折叠后的立体图形吗?”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为后续操作埋下伏笔。教师接着可以安排学生使用三维建模平台中的“立体图形折叠”工具,在屏幕上选择不同的展开图,尝试将其通过拖拽、旋转等方式拼合成对应的立体图形,并观察哪些尝试失败,哪些成功组合出完整的图形。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立体结构的理解,还能在错误尝试中发现图形面与面之间的连接规律,教师也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总结:“哪些展开图看起来对,但拼不回去?为什么?”从而实现从感知到理解的过渡,使立体图形的空间关系从抽象构想转化为实际可感的学习内容。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可视化教学,正深刻重塑着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知识呈现方式。教师运用技术将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动态视觉模型,这种转变直接搭建起从符号表征到学生心智图像之间的认知桥梁,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此转向了对知识生成脉络的主动探索,而这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洞察数学对象的内在结构,最终催生出以培育学生高阶思维为目标的全新教学范式。

参考文献

[1]陈勇志.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探究[J].数学之友,2024,38(21):85-86.

[2] 齐娟 . 学科育人视域下高中数学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 以“用信息技术探究点的轨迹 : 椭圆”为例 [J]. 中学数学月刊 ,2024,(06):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