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元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高中心理剧剧目开发研究

作者

文兰

四川省米易中学校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随着社会变迁,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文化适应、身份认同、学业压力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往往基于主流文化视角,难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需求。心理剧(Psychodrama)由莫雷诺(J.L.Moreno)创立,强调通过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方式探索内心世界,促进心理成长。本研究尝试将心理剧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文化敏感性的心理剧剧目,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理论基础

1.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尊重文化差异,倡导教育应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班克斯(Banks, 2004)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包括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学和赋权学校文化。本研究以此为指导,确保心理剧内容既符合主流教育目标,又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2. 心理剧治疗理论

心理剧的核心要素包括角色扮演、替身技术、镜像技术等,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行动(action)而非言语(talk)促进心理疗愈(Moreno, 1946)。在少数民族心理剧开发中,需结合民族文化符号(如神话、仪式、音乐等)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3. 文化心理学理论

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受文化环境影响(Shweder, 1991)。不同民族对情绪表达、人际互动、自我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例如,彝族强调集体主义,回族注重宗教信仰,壮族擅长歌舞表达,这些文化特征应融入心理剧设计。

4. 青少年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 1968)提出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少数民族青少年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面临文化冲突,心理剧可帮助他们探索“我是谁”“我属于哪个群体”等问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 文献分析法

收集六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民间故事、仪式习俗等,分析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观念及表达方式。

2. 田野调查法

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观察日常生活、节庆活动,访谈长者和教育工作者,进行文化考察和需求评估,挖掘可用于心理剧的文化素材。

3. 焦点小组访谈

与少数民族高中生、教师、家长进行小组讨论、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扰及对心理剧的期待。

4. 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教育场景中,即在学校试点心理剧课程,通过“设计- 实施- 评估-改进”循环优化剧目。

四、文化根脉:六大民族的心理剧创作基底

1. 彝族:火塘文化中的集体记忆

核心符号:火把节(火的象征)、毕摩仪式(宗教叙事)、口弦琴(情感表达);典型心理议题:母语(彝语)流失焦虑、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青年返乡抉择。

2. 苗族:银饰与苗绣的文化隐喻

核心符号:百褶裙(族群标识)、芦笙踩堂(社交仪式)、苗医药(自然疗愈);典型心理议题:城市化中的“土洋”身份冲突、非遗技艺传承人的代际断层。

3. 白族:扎染纹样的心理图谱

核心符号:三月街(商贸与文化交流)、本主信仰(多元崇拜)、霸王鞭(节庆舞蹈);

典型心理议题: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商业化争议、跨民族通婚的家庭观念碰撞。

4. 回族:伊斯兰文化的现代性调适

核心符号:开斋节(信仰仪式)、清真寺(社区中心)、汤瓶壶(洁净象征);典型心理议题:宗教饮食禁忌与校园集体生活冲突、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敏

感词处理。

5. 壮族:歌圩传统的情感叙事

核心符号:三月三歌节(对歌择偶)、铜鼓(权力象征)、壮锦(女性技艺);典型心理议题:“重男轻女”观念下的女性教育权利博弈、传统山歌与流行文化的代际审美冲突。

6. 傈僳族:刀杆节的生存哲学

核心符号:刀杆节(勇气试炼)、弩弓(狩猎文化)、木楞房(山居生活);典型心理议题:山区交通闭塞导致的教育资源匮乏感、易地搬迁后的社区融入障碍。

五、长效机制构建:从剧目到文化生态

(一)师资培养:跨文化能力提升

开展“民族文化工作坊”:邀请彝族毕摩教教师识别火塘文化中的心理象征,苗族绣娘指导苗绣纹样的情感表达;

实施“双师同堂”:心理教师与民族文化教师共同执导剧目,如回族阿訇与英语教师合作设计《古兰经》英译讨论场景(聚焦语言学习,避免宗教阐释)。

(二)家校协同:文化认同的代际传递

举办“民族心理剧家庭日”:邀请家长用母语参与剧目旁白,如壮族学生家长用壮语念诵歌词,学生同步翻译成英语;

开发“家庭文化对话卡”:包含“用英语问父母三个民族文化问题”等任务,如苗族学生用英语询问“百褶裙的褶皱数有什么含义”。

(三)数字存档:文化记忆的可持续传播

建立“少数民族心理剧数字博物馆”:录制各民族剧目展演视频,配以文化注释(如白族扎染工序解说、回族开斋节礼仪动画);

开发 VR 心理剧体验系统:如傈僳族学生可通过 VR“攀登虚拟刀杆节”,在沉浸式场景中完成心理挑战任务。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六大少数民族高中心理剧剧目的系统开发,证实了“文化根脉滋养心理成长”的可行性。剧目不仅是心理干预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活体传承载体”——彝族学生在火塘剧情中重获母语自信,苗族女孩通过苗绣叙事突破性别藩篱,傈僳族少年在数字对话中重构亲情联结。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1.  跨境民族剧目联动:如中越边境壮族与岱依族共演《同一条红水河》,探讨跨国文化认同;

2. 非遗传承人角色拓展:邀请苗族银饰锻制大师担任心理剧“文化督导”,将技艺传承中的师徒关系转化为心理支持模型;

3.  神经科学视角验证:通过 fMRI 技术检测剧目演出时学生脑区的文化情感激活程度,为文化心理干预提供生理证据。

参考文献

[1] 何明. 西南少数民族口述传统[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8.

[2] 杨筑慧 . 苗族历史与文化 [M].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2016.

[3] 段玉明 . 白族的文化与宗教 [M]. 昆明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1.

[4] 马平 . 回族文化志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9.

[5] 覃彩銮 . 壮族文化概论 [M]. 南宁 : 广西民族出版社 , 2014.

[6] 余海波 . 傈僳族文化史 [M]. 昆明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2004.

[7] 徐斐鸿. 心理剧疗法在民族地区学校的应用改造[J]. 中国特殊教育,2022(5): 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