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社团建设的改进路径探究
艾红梅 郭涵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曾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如今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指导思想愈发重要。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和历练自身的实践平台,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职能。当前高校社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有效提升社团育人实效,已成为亟需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社团的重要作用
(一)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平台
全方位育人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之中,从各个维度开展推进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育人环境,从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素质提升。高校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为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如今社团活动涉及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因此对高校社团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也为全方位育人理念提供具体的实践平台,因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活动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才能,还可以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自身生活。再加以正确引导,为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全程育人的关键抓手
全程育人理念强调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全程育人理念改进社团建设,从招新与选拔阶段起,就要明确育人导向,进行精准匹配。每个社团在招收新人前就要明晰其育人核心,比如科技社团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艺术社团要培养其审美素养等。在新成员融入阶段,提供成员所需的设施,并教授所需技能。在成员培养阶段,设计从普通成员到干部及负责人的选拔路径,并让其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整个社团进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和价值引导,并建立活动策划、执行、监督、反馈形成闭环。
(三)全员育人的关键阵地
在高校社团汇聚了来自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生,其丰富的活动内容与专业特色为实施全员育人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通过配备跨学科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团队,在开展专业指导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良性互动。同时,社团成员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互帮互助的教育机制,有效促进了育人环境的优化,为全员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社团建设的困境与成因
(一)教师支持不到位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形式,其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体现出成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等特征。然而,由于很多社团组织学习能力不足,自我组织管理欠缺,因此社团发展相对缓慢,隐性教育功能发力不足。亟需学校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当前高校社团指导工作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指导教师制度,但未能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与利益等进行清晰的界定,对指导教师的管理考核也未明确,进而导致指导老师对社团的投入度普遍偏低。
(二)社团管理规范性不足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教育》中有对“学生社团”做出解释: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打破 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 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2]由此可见学生社团存在着自愿性、松散性等特性,因此社团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整个组织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和统一引导。许多社团在人员选拔、活动组织、经费使用等方面存在随意性,导致社团运行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校团委、社团联合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育主体在高校社团建设中未能形成强大合力。当前高校社团育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各教育主体尚未充分认识到其在整个系统中各自的作用,并且协同机制存在明显缺陷。具体表现为:校团委主要关注政策层面的宏观把控,社团联合会在跨部门协调方面功能发挥不足,马克思主义学院未能将思政教育与社团活动有机融合起来,部分高校社团活动过度追求娱乐性,忽视了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这种倾向导致社团活动缺乏深度和内涵。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社团建设的改进策略
(一)强化思想引领,端正价值导向
首先,建立社团管理工作小组成立由学校党委领导牵头,校团委、社团联合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社团管理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在社团管理中的分工与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形成育人合力。其次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社团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养,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为社团指导教师。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建议学校定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管理的专题培训,着力提升指导教师的育人能力与专业素质。
(二)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对社团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在制度层面,要以院校特点和社团发展现状为前提,完善社团管理体系。具体涉及社团方方面面,如人员安排、组织形式等等,建立多维考核标准,对社团进行全面考核,使社团不断发展提升。在组织建设层面:引导社团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内部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明确社团成员各自的责任义务,对社团优秀成员进行重点培养,提升社团的运行能力使其更有效的运行。
(三)促进社团均衡发展,优化育人环境
首先加大对理论学习类社团的支持力度:学校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理论学习类社团更多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理论学习类社团开展活动、购买学习资料等。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 因此要加强对理论学习类社团的宣传推广,引导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理论学习类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搭建社团交流合作平台:建立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定期组织社团开展经验分享会、联合活动等。
五、结论
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高校社团承担培养更加全面人才的重要职责。尽管当前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但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社团管理制度、以及促进社团均衡发展等一系列措施,能有效提升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推动高校社团朝着规范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2016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 育) [M] .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l).439.
[3]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
第一作者,艾红梅(1976-),女,汉族,籍贯 : 吉林省四平市,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 : 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作者,郭涵( 2000- ),男,汉族,籍贯:,马克思主义学院,23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