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观美·创艺·启智:新课标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郭方媛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望小学 浙江 诸暨

引言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单课时教学的局限性逐渐凸显:教师多聚焦单课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课时间的内在关联,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美术认知框架,核心素养发展受限。新课标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注重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大单元教学正是回应这一要求的重要路径——它以主题为纽带,串联相关课时内容,引导学生在连续的学习活动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递进。

浙美版一年级新教材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内容涵盖“观察与表现”“体验与创作”“感知与联想”等维度,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以该教材为载体,探索“观美(观察美)·创艺(创作美)·启智(发展思维)”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旨在打破课时壁垒,让美术学习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技能训练”走向“素养培育”。

一、新课标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大单元教学作为落实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其价值体现在学科与学生发展的双重维度,与“观美·创艺·启智”的目标高度契合。

(一)从学科角度:推动美术教学的系统性与育人价值

大单元教学打破了单课时内容的局限,将浙美版教材中关联紧密的知识点整合为主题单元,如“图形与色彩”“生活中的美”等,使美术知识从“孤立点”形成“知识链”。这种整合不仅让教学更具逻辑性,更能挖掘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连续的观察、创作活动,渗透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让美术教学从“教技能”升级为“育素养”。

(二)从学生角度:促进能力的递进式发展

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连续、有趣的学习活动更易投入。大单元教学通过主题贯穿、任务递进的设计,让学生在“观美”中积累感知经验,在“创艺”中提升表现能力,在“启智”中发展思维品质。例如,浙美版一年级“图形”相关内容的大单元学习中,学生从“认识图形”到“用图形创作”再到“图形联想”,能力逐步提升,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悟”。

二、“观美·创艺·启智”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一)立足教材整合,确定“三阶目标”的大单元主题

浙美版一年级新教材中,《画画我的老师》《叶子的纹理》《美的创造》《影像撕纸》等课例围绕“感知与表现身边的美”展开,内在逻辑紧密。据此可设计“小手探秘:发现身边的艺术”大单元主题,将四课时内容整合为“观美—创艺—启智”三阶段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的递进。

第一课时(观美):感知与观察

以《画画我的老师》《叶子的纹理》为基础,目标聚焦 “观察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外貌特征(发型、服饰、表情等)、叶子的纹理(叶脉的走向、疏密等),用 “看一看”“描一描”“记一记” 的方式记录发现。例如,让学生描摹不同叶子的轮廓和叶脉,再对比老师的发丝纹理,发现 “生活与自然中的线条美”,培养观察的细致性。

第二课时(创艺):表现与创作

以《美的创造》为载体,目标聚焦 “创作美”。基于第一课时的观察经验,引导学生用线条与色彩表现 “观察到的美”:用流畅的线条画老师的动态,用多变的线条表现叶子的纹理,再涂上合适的颜色(如用温暖的色调表现老师的亲切,用自然的绿色系表现叶子的生机)。教师提供教材中的优秀学生作品作为范例,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绘画、拓印等技法,将观察到的美转化为艺术表现。

第三课时(启智):联想与迁移

以《影像撕纸》为延伸,目标聚焦 “发展思维”。设计 “撕纸变变变” 任务:学生用彩纸撕出观察到的老师的剪影、叶子的形状后,通过联想添加细节 —— 老师的剪影加线条变 “正在讲课的老师”,叶子形状加圆点变 “会飞的叶子精灵”。再结合生活场景,让学生思考 “除了老师和叶子,还能撕出什么观察到的事物?”(如校园建筑、花朵),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

(二)挖掘地方资源,丰富“在地化”单元内容

浙美版教材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大单元教学可结合地方资源拓展内容,让“观美·创艺·启智”更具生活气息。

以杭州为例,当地的“西湖十景”“杭绣”“张小泉剪刀”等资源可简化后融入单元。在“小手探秘”大单元中,增设“家乡的小手艺”拓展课:教师展示杭州民间艺人用剪刀剪“福字”的视频(简化版),让学生观察“剪刀剪出的图形”;再提供安全剪刀和彩纸,模仿剪出简单的图形(如圆形、三角形),贴在“小手创作的画”中,既丰富了创作素材,又让学生感知“家乡的艺术美”,实现“文化理解”素养的渗透。

(三)创新教学形式,激活“沉浸式”学习体验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多元化教学形式能让“观美·创艺·启智”更高效。

情境化互动:创设“小手探险队”情境,用多媒体展示“图形森林”“色彩池塘”动画(结合浙美版教材插图制作),让学生扮演“探险队员”,在情境中完成观察任务(如“找到森林里的 3 种图形”)。

多感官参与:在“拓印”环节,提供不同材质的物品(树叶、麻布、泡沫板),让学生触摸后拓印,对比“光滑与粗糙的纹理差异”,强化“观美”的感官体验。

游戏化评价:设计“小手勋章”奖励机制——完成观察任务得“发现勋章”,完成创作得“巧手勋章”,提出创意想法得“智慧勋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结语

在大单元教学中通过主题整合、资源拓展、形式创新,打破了单课时的局限,让美术学习成为连续的、有温度的成长过程。实践中,教师需始终立足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材整合中凸显逻辑性,在地方资源中挖掘文化性,在教学形式中体现趣味性,真正让大单元教学成为培育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单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让“观美·创艺·启智”的目标落到实处,助推小学美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洁 . 探究大单元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以“彩泥变变变”大单元教学为例 [J]. 画廊 , 2024,(10): 40-42.

[2] 倪琳燕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研究 [J].天津教育 , 2024,(28): 94-96.

注:本文系市教研课题《观美·创艺·启智 :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JG2025288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