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育人策略研究

作者

李灵枚

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贯溪小学

前言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学习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家校社协同养成机制、优化课内外行为习惯教育内容、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设正向环境落实并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兼具效力与效果的育人策略。小学阶段的教学要先为学生奠定个体终身发展基础,需在传统育人教育内容基础上融入与时代发展相同步的实施路径,使育人教育落实的更加规范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更加持续可靠的教育支持。

1 家校社协同完善行为养成机制

小学阶段要通过家校社协同完善行为养成机制,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制定良好行为规范标准,落实行为习惯培养任务,并通过家校社联动确保教育连贯、达成共育目标。例如,在家庭端根据不同年级行为习惯内容制定日历,并利用好 21 天良好行为习惯追踪卡,请家长全程监督配合学生习惯养成,具体内容包括:规定作息时间、书包整理、作业时间、活动时间、户外有氧时间、生活观察时间,以上内容具有可选性,根据学生具体完成程度可额外追加。在学校端开展好习惯情境化训练活动,采取积分制,为班级设置积分卡,达标即可升级为礼仪使者,跨年级指导员,并将此作为核心举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在社区端开发研学路线,以图书馆、博物馆、红色文化基地、农业种植园、采摘园、动物园为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给学生创造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结束时颁发志愿者实践证书[1]。

2 优化课内外行为习惯教育重视内容实践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需选择适合小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式才能见效,所以要优化课内外行为习惯教育重视内容实践。例如,在课内让学生通过保持三姿、备齐学具、学习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视频、观看同类型动画片来强化学生礼仪规范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演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复刻,在演练时教师做针对性指导,在课程结束前做评比,通过竞赛的方式比赛谁做的最完整,谁做的最干净,谁做的最规范,使训练结果内化于学生心中。在课外通过行为习惯作业的方式鼓励学生将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家庭环境、朋友之间、社会交往中测试自身所学规范会为别人带来何种感受,并以此回馈来影响学生坚持将良好的行为习惯,需长期保持下去。这种方式会更加直接有效的让学生认可自身的行为习惯的正确性,在后期的学习中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完成其他阶段性行为习惯养成任务,看到更好的自己。

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习惯养成意识

学生学习得到奖励便会开心,动力十足,因此,要创设正向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以动态跟踪、科学奖惩的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习惯养成意识。动态跟踪可成为行为习惯评价体系中的常量,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跟踪记录收集数据,在周评比中以此数据为准进行统计与评比。多元评价体系项目包含品德、学习、健康、审美、劳动,在评价主体的构成中要体现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四个维度,并以此来完成以物理载体、数字载体、活动载体为依托的多元评价。同时,还要结合数据工具构建应用模型,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后台,保持动态开放的平台运作模式,并提供教师培训端口和家庭下载权限,使学生有更好的环境完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2]。

4 创设正向环境提高综合素养

在正向环境中学生会更加有动力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断提升个人魅力值,成为学年榜样。例如,将科学奖惩、正向激励、同伴互助、师生同行定为创设正向环境的基础内容,同时,设定综合素养阶梯式升级图表,在视觉上引导学生为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设定目标,鼓励学生层层递进积极进取,争当良好行为习惯少年。当达标后,每周举办一次晋级欢迎会,以游戏化的主题班会形式为学生的进步提供校内支持,可邀请各领域嘉宾来参加班会,并给出不同角度的鼓励与实物奖励。此外,还可定期邀请退休教师、退休干部、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提供行为习惯指导,从社会角度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效果,完成社会化实践认证 [3]。

结论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与家校社的育人方式有直接关系,课堂所开展的是规范性行为习惯教育,要在此基础上融入人性化的内容,以正面教学与环境浸润的方式共同产生作用力才能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鼓励学生立志成为一个情商、智商同时在线的当代小学生,明确习惯成自然的道理,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金海英.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化教育[J]. 教师教育论坛,2022,35(06):91.

[2] 闫涛. 数字化背景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 亚太教育,2022,(03):190-192.

[3] 吴永忠 .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 [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1,23(03):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