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为媒 育品德于幼:幼儿园非遗绘本德育课程的探索与深化
严晓茜
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聚福幼儿园
关键字:非遗绘本;幼儿园;德育课程;五育融合
一、非遗之美铸魂:幼儿德育的文化载体与理论逻辑
非遗绘本作为融合传统文化基因与儿童认知特点的教育载体,其蕴含的德育价值不仅体现在显性的道德规范传递中,更深植于非遗技艺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意涵中。深入解析其德育价值内核、理论支撑及五育融合下的独特优势,是构建非遗绘本班本课程德育渗透体系的基础。
(一)核心概念再辨析:非遗绘本的德育价值内核
非遗绘本并非非遗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以中国代表性非遗项目为依托、以原创故事为载体”的教育文本,其德育价值呈现“小德”与“大德”的双重维度。
《俺老孙来也》通过皮影艺术展现“小德”:悟空与激光超人的协作故事,传递团结互助的交往准则;同时以皮影技艺为媒介,暗含“大德”——让幼儿感受非遗魅力,培育文化保护意识与自信。《花丫丫学剪纸》则聚焦技艺传承中的品质培育:花丫丫“三年学艺”的经历,将“持之以恒”“专注细致”等抽象品德转化为生活化场景,使“坚持”成为幼儿可感知的行为范式。
(二)理论支撑: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适配性
皮亚杰指出,6 岁左右是幼儿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过渡的关键期,成人引导与同伴互动至关重要。非遗绘本活动恰好契合这一规律:
在他律阶段,通过《俺老孙来也》的“角色竞选规则”“皮影排练要求”,教师将道德规范外化为具体行为指引;在自律过渡阶段,《花丫丫学剪纸》的小组合作剪纸活动,让幼儿在协商分工、解决分歧中,自主建构对“公平”“责任”的理解,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践行”的转变。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美育引领德育的独特优势
以美育为纽带,非遗绘本实现“以美促德”的浸润式育人。《俺老孙来也》的皮影艺术中,幼儿在感受造型美、韵律美的同时,通过“配合操纵皮影偶”自然习得协作意识;《蜡染与撑天伞》的制作过程中,幼儿在欣赏蜡染图案对称美、色彩美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养成专注与耐心。这种将德育融入审美体验的方式,规避了说教式教育的生硬,使品德培育成为幼儿主动的情感认同与行为模仿。
二、班本课程赋能:从资源筛选到活动落地的实践框架
非遗绘本班本课程的构建,需以德育目标为核心,从资源筛选到活动实施形成闭环式实践逻辑。这一过程既需精准把握绘本的教育价值,又需贴合幼儿认知特点与班级实际,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品德培育”的双重落地。
(一)德育导向的非遗绘本筛选标准:三维度的协同考量
非遗绘本的筛选并非简单的内容选择,而是需建立在“文化适切性”“幼儿接受度”与“德育关联性”之上的系统性判断。课题组通过实践总结出三维筛选指标,为班本课程奠定优质内容基础。
(1)文化代表性。所选绘本需承载真实、典型的非遗元素,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如《俺老孙来也》以皮影艺术为载体,通过传统皮影的造型技法、表演形式,传递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蜡染与撑天伞》则聚焦苗族蜡染技艺,从图案寓意到制作流程,展现少数民族非遗的文化内涵。这类绘本不仅是“故事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微型博物馆”,为幼儿提供可感知的文化认知对象。
(2)幼儿适配性。绘本内容需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避免因信息过载或表达抽象导致理解障碍。《俺老孙来也》以“悟空与激光超人的友情”为主线,将皮影艺术融入幼儿熟悉的“伙伴交往”场景。这种“非遗元素 + 儿童视角”的叙事方式,既降低了认知门
槛,又能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兴趣。
(3)德育元素显性度。绘本需蕴含可挖掘、可延伸的德育内涵,且这种内涵需与幼儿品德发展目标相契合。《花丫丫学剪纸》中“三年坚持学艺”的经历,直接指向“持之以恒”的品质培养;《蜡染与撑天伞》中“反复打磨蜡染作品”的过程,则渗透“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类绘本的德育元素并非直白说教,而是融入故事与技艺之中,为“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提供可能。
(二)班本课程的 “三阶设计”:从认知到践行的渐进式实施
基于幼儿“感知—体验—内化”的学习规律,非遗绘本班本课程采用“前期铺垫—中期实践—后期延伸” 的三阶设计,确保德育目标在活动中层层落地。
(1)前期铺垫:非遗文化认知的启蒙此阶段以“激发兴趣、建立联结”为目标,通过多元形式帮助幼儿初步感知非遗文化的魅力,为后续德育渗透奠定认知基础。
(2)中期实践:游戏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这一阶段是课程核心,通过 “做中学”“玩中学” 让幼儿在非遗技艺体验中理解道德规范、习得良好品质,实现德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3)后期延伸:家园共育的德育拓展通过家园协同将课程效应从幼儿园延伸至家庭,形成 “幼儿园引导 — 家庭强化” 的德育合力。
三、育德于趣初见效:实践成效、现存问题与改进路径
(一)阶段性成效
从实践反馈来看,非遗绘本班本课程的德育渗透已显现积极效果,具体体现在幼儿与教师两个层面。
(1)幼儿层面:文化认同显著提升,多数幼儿能主动向同伴或家长讲述《俺老孙来也》中的皮影传说、《蜡染与撑天伞》里的苗族故事,对非遗技艺的好奇心与保护意识增强;道德行为持续优化,在《俺老孙来也》皮影剧排练中,“主动分工”“帮助同伴调整皮影偶”等合作行为频次较活动初期有明显增加。
(2)教师层面:非遗资源开发能力得到锻炼,能从《蜡染与撑天伞》的制作工序中提炼“精益求精”的德育内涵,从《花丫丫学剪纸》的学艺故事中挖掘“持之以恒”的品质目标;德育渗透方式从“说教式引导”转向“游戏化隐含”。
综上,非遗绘本班本课程为幼儿德育提供了新路径,其核心在于以文化为纽带,让品德培育根植于传统,生长于生活,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深层目标。
(二)优化方向
(1)构建“幼儿德育发展观察量表”,将“合作”“坚持”“规则意识”等核心品质拆解为可量化的行为指标。例如“合作能力”可细化为“主动提出分工建议的次数”“回应同伴求助的及时性”等,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实现德育成效的精准评估。
(2)拓展非遗绘本类型,新增传统节日类绘本,丰富德育元素覆盖。同时强化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如在《福娃戏鱼灯》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制作鱼灯”“集体舞灯”的劳动体验,渗透“责任共担”“团队荣誉”等道德内涵,提升五育融合的深度。
参考文献
[1] 侯仙琴团队。海洋绘本课程 —— 幼儿园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 [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22.
[2] 李会燕 .“活”起来的非遗资源:幼儿园“童趣非遗”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23.
[3] 叶莹莹,金晓丹。绘本中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与幼儿园课程结合探究 [J]. 教育观察,2022(09):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