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黄颖慧
福建泉州南安市第一小学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着眼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语言能力上,引导学生精准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突兀森郁”“蜿蜒”等生动词语及描写景物的精彩句段,能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熟悉的景物,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通过对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的梳理、各个景点特点以及描写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更深刻。在审美情趣方面,让学生赏析课文描摹的双龙洞奇观,领略山水之美和文字之美,受到感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与鉴赏能力。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就是结合文中介绍有关的地域信息,知人论世,感受独特的人文情怀,从中体会到祖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设计方案
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开展教学设计时遵循“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过程开展。课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双龙洞的相关介绍和特色。课堂开始借助播放双龙洞美景的视频,设置情境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助阅读,并明确自己的游览顺序,标注自己喜欢的景点。之后,再分小组借助资料探究作者描写景点时如何进行布局以及抒发自己游览时的心情。最后,通过链接其他游记作品,让学生学以致用,用学到的方法把游览过的名胜记录下来。整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做到了说话有情味、阅读有感情、写作有真情。
(二)学生活动
学生在课前积极配合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储备,独立完成对生字词的梳理与理解。课堂上,紧跟教师的引导,在情境导入环节积极回应,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衔接。在自主探究环节,专注投入,独立梳理文章脉络,标记关键信息。小组合作时,主动参与讨论,配合团队完成探究任务。拓展环节中,按照教师的要求,独立分析相关作品,完成写作练习,并在交流展示中配合教师的组织,倾听他人意见,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设计意图
此次教学重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在课前学生查阅资料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以情境导入,能够快速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情境当中,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兴趣点。自主阅读与标记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使学生对于文中内容及写法有更多的感悟。课外拓展延伸则能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实现学以致用,更好地完成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课前,教师布置分层预习任务:基础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音,并用红笔在阅读任务单上把易写错字“臀部”“额角”等各写三遍;提高层学生自己设计并手绘一张“双龙洞资料卡”,将搜集到的相关景点的传说故事内容整理到一起,并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资料核心内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之前,教师先用 4K 航拍视频导入新课的内容,从“罗店镇出发”一路逐步推进到“内洞石笋”,伴随舒缓的背景音乐,教师一边播放一边介绍:“现在你看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注意观察画面里的光影有什么变化?”学生看到熟悉场景的画面十分亲切。等看完这个环节后请三个同学展示自己制作好的资料卡,他们用“我知道了……,这也让我想到了……”的句式概括这篇文章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比如“我知道了双龙洞形成于 3 亿年前,这让我想到课文里‘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随后开展“速读找线索”活动,让学生用 3 分钟浏览课文,用“ Δ ”标出表示动作的词,用“○”标出表示方位的词,最后借助板书形成简易路线图,师生共同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所见”与“所感”。
教学过程二:
进入正式教学之后,教师深化游览顺序梳理:分发简化版双龙洞平面图,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文中描写各地点的关键词句填写到对应区域。教师巡视时重点指导“孔隙”区域的填写,提示结合“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的细节理解空间狭小。接着聚焦“孔隙”段落开展“写法探秘”:先让学生闭眼听教师范读,用手势比划身体感受,再呈现对比表格,左侧列“直接写狭小的句子”,右侧列课文原句,引导学生发现“用具体场景代替抽象评价”的妙处。最后,拓展补充作者初稿中的句子,让学生投票选择更喜欢的表达,阐述理由时结合自身体验。完成基础学习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表格分为“关键词句”“描写角度”“我的感受”三栏,以“内洞”为例,学生需摘录“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词句,标注“视觉描写”,写下了“仿佛走进了水晶宫殿”等个性化感受,教师参与讨论时追问:“作者写‘双龙’为什么只说‘有点像’?”引导学生体会写实与想象的平衡。最后的仿写练习中,教师先指出视觉、听觉的描写角度,再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室窗外”“小区花园”这样的场景,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描写顺序来写 150 字左右的片段,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活动评析
本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将语言能力通过分层预习、情境体验、运用工具等形式渗透到字词的理解和运用当中,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学会联系语境理解含义。思维能力提升体现在路线梳理与写法分析中,平面图填空、“速读找线索”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梳理能力,审美情趣涵养融合于文本品鉴、文本创作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仿写训练则让学生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创作能力。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展现出核心素养的真实生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了“感知—理解—运用—内化”的素养培养闭环。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设计分层任务、创设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写法探秘”环节,学生对侧面描写的理解超出预期。但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一是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有个别学生过于依赖资料卡,不注重对文章本身的阅读,可以增加“资料与文本关联度”的评分项,指引学生关注文本;二是仿写环节虽然大部分同学能运用顺序,但是很多学生的词语运用有些生硬,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这种方法,可以在后续的训练中加入“词语搭配游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化场景的描写范本。另外,课堂上也可以适当缩短视频播放的时间,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课文之后,给他们时间用精彩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用于语言表达,又能避免课堂过于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