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吕晓希

西安沣东实验小学 710086

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引导学生接触和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更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侧重于字词释义、诗句背诵,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与提升。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精准定位古诗词审美教育目标

在古诗词教学中,精准定位审美教育目标是融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键。教师需围绕“感知审美对象、体悟情感内涵、形成审美取向”三层目标展开,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提升审美能力。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教学时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感知自然之美。聚焦“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通过分析“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手法与“入”“摩”的动态描写,让学生明确审美对象—诗人笔下壮阔的山河图景,进而掌握从意象、修辞切入感知自然美的方法,培养对美的敏锐捕捉力。

要达成体悟人文情感美的目标。针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需引导学生从“泪尽”的细节与“又一年”的时间跨度中,品味沦陷区百姓的悲苦与期盼,感受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家国命运的深沉情怀,理解人文情感作为高级审美元素的价值,学会从文字背后挖掘情感之美。

最终目标是促成审美取向的形成。通过对比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关联——壮丽山河与百姓苦难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审美不仅是对表象的欣赏,更要关注其中蕴含的家国大义与人文关怀,从而引导学生在审美选择上倾向于富有深度、积极正向的内容,逐步构建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审美的视角观照世界。

二、引领学生把握古诗词审美教育内容

以《山居秋暝》为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把握古诗词审美教育内容,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一)品味古诗词中的语言美

《山居秋暝》开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短短十个字,便将秋日傍晚,山林雨后清新、宁静的氛围生动地展现出来。“空”字不仅写出了山林的空旷,更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新雨”“晚来秋”简洁而准确地交代了时间与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字词的精妙之处,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与凝练,感受古诗词语言简洁却富有表现力的美。诗中的对仗工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仗的特点,让学生领略古诗词语言形式上的整齐美与韵律美,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美的鉴赏能力。

(二)感知古诗词的情感美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物活动的描写,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闲适,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在喧嚣尘世中对宁静、自然生活的追求。通过对诗歌情感的感知,使学生能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珍视,提升学生在情感层面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探索古诗词的意境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的组合,构建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山林之中,感受明月洒下的清辉、清泉流淌的声音,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诗中的画面,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让学生思考这种意境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使学生明白意境是诗人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的产物,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美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三、巧妙安排古诗词审美教学流程

以《枫桥夜泊》为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安排教学流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教授《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带有江南水乡夜景氛围的音乐,同时展示一幅描绘枫桥夜景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之中。随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张继乘坐的小船停泊在枫桥边。夜色深沉,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那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陪伴着他。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思绪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枫桥夜泊》这首诗。”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诗歌的审美情境中,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枫桥夜泊》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吟唱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随后,引导学生跟着吟唱,在吟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诗句的抑扬顿挫,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绘了一幅充满愁绪的秋夜羁旅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大胆想象,让学生描述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有的学生可能会想象到:在漆黑的夜晚,月亮渐渐落下,乌鸦的叫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寒霜布满了整个天地。江边的枫树在微风中摇曳,星星点点的渔火闪烁不定,诗人独自一人躺在船上,望着这一切,满心忧愁难以入眠。随后,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悠悠地传到了诗人的客船上。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审美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与想象力。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准定位审美教育目标、引领学生把握审美教育内容以及巧妙安排审美教学流程,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与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古诗词审美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程瑞瑞 .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方法 [J]. 天津教育 , 2023(11):137-139.

[2] 官笑梅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方式 [J]. 读与写 ( 上,下旬 ), 2021,018(032):47.

[3] 杨艳秋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J]. 读与写:上旬 , 2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