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级管理中“闪光点”激励教育的应用研究

作者

向丹 黄慧 龙开梅

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凤鸣小学 重庆市云阳县 404502

  摘要:本论文聚焦小学班级管理,深入探讨“闪光点”激励教育的应用。通过阐述其理论基础,以期为小学班级管理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闪光点”激励教育;应用研究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与品德塑造的关键期。传统班级管理常陷入“问题导向”模式,过度关注行为矫正,而忽视正向激励的育人价值。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闪光点”激励教育主张以发展性视角,精准识别学生的优势潜能。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施差异化激励策略,激活学生内在成长动力。这种教育模式高度契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既能有效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又能营造赏识互助的班级文化生态,对提升班级管理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闪光点”激励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需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核心诉求。小学班级管理中,“闪光点”激励教育聚焦学生个体优势,通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施即时反馈机制,有效满足学生被认可的心理需求。这种正向激励模式不仅能强化学生自我价值认同,更能激发其自我实现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将优势转化为持续成长的动力,主动追求全面发展与自我突破[1]。

(二)赏识教育理论

赏识教育遵循“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理念,倡导以发展性眼光洞察学生优势。“闪光点”激励教育以此为理论内核,通过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实施差异化激励策略,深度挖掘学生潜能。这种教育模式以正向反馈塑造积极教育场域,有效激活学习动力,培育阳光心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闪光点”激励教育的应用策略

(一)全方位发现闪光点,构建积极评价体系

打破以分数为单一标准的评价模式,需构建涵盖学业水平、品德发展、艺术审美、体育素养、劳动实践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全面洞察学生的成长轨迹 [2]。教师可采用“成长优势观察日”,系统记录课堂互动、校园活动、日常交往中的细节表现:如某生虽学科成绩中等,却在立体模型制作中展现出独特的空间解构能力;性格文静的学生总能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梳理资料脉络,体现出卓越的统筹协调素养。开展“我的发现日记”活动,鼓励学生以图文形式记录同伴的优点细节。通过“闪光点故事会”引导学生用具体事例描述他人长处,既拓宽多元评价视角,又培育班级赏识文化。建立“家校优势协同发现机制”,定期组织“家庭成长闪光点征集”,邀请家长分享孩子在家庭劳动创新、社区服务实践中的突出表现,整合家校双方的观察数据,动态更新学生优势档案,形成对个体发展的全景化记录 [3]。

(二)多样化强化闪光点,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强化学生闪光点需构建分层激励体系,通过靶向反馈让每个优势获得精准赋能。在语言激励层面,教师可运用“行为锚定表扬法”,以专业视角解构优势细节。如评价学生的黑板报设计时,可聚焦“色彩心理学的应用——暖色调标题与冷色调配图形成视觉引导”“网格系统的版式规划——图文占比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等专业维度,用“你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把控,让信息呈现兼具美学价值与阅读效率”等表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优势认知。物质激励可依托“成长能量银行”平台,构建动态兑换机制。除常规学习用品外,设立“优势发展专项基金”:为科创竞赛获奖者配备模块化实验箱,为戏剧社团成员定制角色剧本手账本。这种“需求匹配式”激励模式,将物质奖励转化为优势领域的进阶资源,如为书法特长学生提供专业狼毫笔套装时,同步附上手写鼓励便签,增强情感联结。精神激励需打造“光谱荣誉生态”:在班级文化墙设置“优势年轮展区”,以时间轴形式呈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轨迹;创设“多维闪耀星章”体系,包括“跨学科思维星”“团队赋能星”等特色奖项;推行“优势领航员”制度,让学生在校园活动策划、学科项目攻坚中担任专项负责人,通过角色赋权强化责任认同。特别设计“家校优势接力本”,每周由教师撰写学生校园闪光点,家长补充家庭场景中的优势表现,形成双向激励闭环,让闪光点在多维场景中持续发光。

(三)延伸闪光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闪光点为迁移枢纽,可构建优势能力的跨领域转化机制。针对舞蹈特长学生,教师可引导其将肢体律动感知转化为语言节奏训练,通过标注诗词平仄图谱、设计朗读韵律坐标等专业方法,实现舞蹈训练中韵律感向语文诵读的迁移。某校学生将芭蕾训练中的呼吸节奏融入《琵琶行》诵读,在市级朗诵赛中因独特的节奏处理斩获奖项;对数学竞赛优胜者,可指导其运用逻辑建模思维解析历史事件,通过绘制因果关系矩阵图、建立时序分析模型,将数学推理能力迁移至历史学习,显著提升史料分析的结构化深度。小组合作学习采用" 优势光谱分组法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互补型协作团队。在“校园微生态调研”项目中,空间智能突出的学生负责三维场景建模,语言智能优势者设计访谈提纲并整理口述史,逻辑智能较强者构建数据关联模型。这种基于智能特征的分组模式,使成员在发挥特长时,通过观察同伴的思维过程实现能力拓展。某科学小组运用此分工策略,在植物向光性实验中既保证了数据采集的严谨性,又通过语言智能成员的隐喻表达,形成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研究报告。指导学生制定“闪光点进阶计划”时,引入“能力树”可视化模型进行目标解构。以写作特长生为例,短期目标设定为“每月完成 1 篇含通感修辞升级训练的作文”,配套参加文学社“感官描写工作坊”;长期目标细化为“半年内掌握蒙太奇叙事等 4 种结构技巧”,通过参与跨校作文擂台赛进行能力验证。教师定期开展“成长赋能对话”,借助 SWOT-PEST 分析工具帮助学生动态调整策略,使闪光点从单一技能逐步进化为包含创作技法、思维品质、表达策略的复合素养体系 [4]。

结论

“闪光点”激励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彰显独特育人价值。通过系统发掘学生优势潜能并实施精准激励,既能激活个体成长内驱力,又能提升班级管理质效。当前实践中虽存在激励手段同质化等挑战,但可通过构建教师赋能培训体系、创新差异化激励策略、完善家校协同评价机制加以突破。小学教育工作者需深化对该模式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转化,将其深度融入班级管理全流程,为学生构建优势生长的优质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张思琪. 教育激励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4.

[2] 任媛媛 . 小学班级管理中教育激励现状调查研究 -- 以 H 市 J 区为例[D]. 黑龙江 : 黑龙江大学 ,2024.

[3] 林英. 赏识教育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7):46-48.

[4] 陈 玲 璐 . 小 学 班 级 日 常 管 理 中 的 诚 信 教 育 [J]. 教 书 育人 ,2025(7):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