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退烧药怎么选?这5 个用药误区家长千万别踩!
张媛媛
元氏县总医院 051130
孩子发烧时,家长往往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让孩子退烧。但面对药店里琳琅满目的退烧药,很多家长却犯了难:到底该选哪种药?能不能两种药一起吃?孩子体温多少度才需要吃药?其实,儿童退烧药的选用大有讲究,选错了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一、儿童退烧药怎么选?记住这2 个核心原则
目前,国际公认的安全有效的儿童退烧药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都能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达到退烧效果,但它们的适用年龄、起效时间有所不同。
对乙酰氨基酚
适用年龄:3 个月以上的儿童起效时间:约30 分钟-1 小时作用持续时间:3-4 小时
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4 次,每次10-15mg/kg(以体重计算)
布洛芬
适用年龄:6 个月以上的儿童起效时间:约30 分钟-1 小时作用持续时间:6-8 小时
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4 次,每次 5-10mg/kg (以体重计算)
选择建议
如果孩子年龄较小(3 个月 -6 个月),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孩子有蚕豆病(G6PD 缺乏症),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选择布洛芬;如果孩子发烧持续时间较长(超过 6 小时),可交替使用两种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过量。
二、这5 个用药误区,家长千万别踩!
误区1 :体温一超过37.5℃就急着喂药
“孩子体温刚到 37.5℃,是不是得赶紧吃药?”这是门诊里最常见的提问之一。很多家长认为“发烧就要马上退烧”,甚至把体温计刚超37.5℃当作“紧急信号”。但实际上,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作战反应”——当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入侵时,免疫系统会通过升高体温来抑制病原体的活性,同时增强白细胞的战斗力。
研究表明,适度发热(37.5℃ -38.5℃)能激活免疫细胞(如 T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帮助身体更快清除病原体。如果一发热就用药,反而可能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延长病程。
正确做法需根据体温和孩子状态灵活处理:
37.5℃-38.5℃(低热):通常不需要吃退烧药。可先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盖被,用温水(32℃ -34℃)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 5-10 分钟,避免擦胸口、腹部),帮助散热;同时让孩子少量多次喝温水(或母乳/ 配方奶),促进排汗排尿,带走热量。
38.5℃以上: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能玩、能笑、食欲正常),可先观察半小时再测体温;若孩子出现明显不适(如哭闹不止、嗜睡、拒绝喝奶 / 吃饭),再考虑用药。
39℃以上(高热):无论孩子是否烦躁,都建议及时用药。尤其是6 个月-5岁的孩子,高热可能诱发惊厥(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动、双眼上翻),虽然多数预后良好,但反复惊厥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需优先控制体温。
误区2 :两种退烧药一起吃,退烧更快
“一种药效果慢,两种一起吃总能快点退烧吧?”这是最危险的误区之一。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虽然都是安全有效的退烧药,但它们的代谢途径不同: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布洛芬则主要经肾脏排泄。如果同时服用,不仅不能“叠加效果”,反而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加重肝肾负担,甚至引发肝功能损伤(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或肾衰竭(布洛芬过量)。
曾有新闻报道,家长因孩子高烧不退,自行将两种退烧药混合喂服,结果导致孩子急性肝损伤住院。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正确做法是科学交替用药:如果一种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服用后4 小时,体温仍高于 38.5℃且孩子不适,可换用另一种药(如布洛芬);两种药需间隔至少 2 小时(例如:9:00 吃对乙酰氨基酚,11:00 后可换布洛芬);24 小时内,每种药的使用次数不能超过 4 次(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最多 4 次,布洛芬最多4 次,不能叠加计算)。
切记:药物剂量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建议,以体重计算更准确(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 10-I5mg/kg ,布洛芬每次 5-10mg/kg, )。
误区3 :发烧就输液,退烧更快
“吃药太慢,输液退烧不是更快吗?”这是很多家长的固有观念。但实际上,输液(静脉注射)并不能直接退烧,它的作用主要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比如孩子因呕吐、腹泻导致脱水时,输液可以纠正脱水状态,间接帮助散热。
而大多数儿童发烧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普通感冒、幼儿急疹),本身不需要抗生素治疗,更不需要输液。输液不仅不能缩短病程,还可能带来额外风险:针刺疼痛可能导致孩子哭闹挣扎,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输液中的微粒或药物不良反应也可能引发过敏或局部肿胀。
正确做法是优先口服退烧药:对于能口服药物的孩子,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是首选;如果孩子拒绝吃药或呕吐严重,可考虑使用退热栓(如对乙酰氨基酚栓剂),通过直肠给药吸收更快,但需注意剂量(通常为口服剂量的 80% );只有当孩子出现严重脱水(如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裂、眼窝凹陷)或无法口服药物时,才需在医生指导下输液。
误区4 :退烧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
“孩子以前发烧抽过筋,这次提前吃药是不是就不会抽了?”这是很多家长的担忧。热性惊厥确实让家长“闻之色变”——孩子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动、双眼上翻,看起来非常吓人。但事实上,热性惊厥的发生主要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尤其是6 个月-5 岁的儿童),而非体温高低。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提前服用退烧药能预防热性惊厥。即使体温刚到 38℃就用药,如果孩子的神经系统对发热敏感,仍可能发生惊厥。过度依赖退烧药预防,反而可能掩盖真实病情(比如忽略其他感染症状),延误治疗。
正确做法是针对性预防:如果孩子既往有热性惊厥史,可在体温达到 38∘C 时提前用药(需咨询医生确认剂量);一旦发生惊厥,立即让孩子侧卧(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记录抽搐时间(通常持续 1-3 分钟可自行缓解);抽搐停止后尽快就医,排查发热原因(如是否合并脑炎、癫痫等)。
误区5 :发烧期间捂汗退烧
老一辈常说“发烧要多捂汗”,于是给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实际上,捂汗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引发捂热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脱水、休克)。
正确做法:发烧时应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温适宜(24℃ -26∘C );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但避免酒精擦身(可能引发中毒)。
三、结语
儿童退烧药的选用需要科学、谨慎,家长应避免盲目用药或听信偏方。记住:退烧药的目的是缓解不适,而非追求体温完全正常。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即使体温未完全降至 37℃以下,也不必过度焦虑。当然,如果发烧伴随严重症状或持续不退,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少生病、少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