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金泽华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铁路小学校 136105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然而,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常陷入“就数论数”的困境,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习兴趣不足、应用能力薄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互联网、智能工具等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1. 情境创设:信息技术搭建生活数学桥梁
数学课堂的传统方式,通常围绕例题讲解和随后的练习展开,这种模式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真正用处。信息技术的引入带来了改变,它借助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直观形式,能够把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从而在学生的认知里,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想象一下“加减法”的教学,教师使用动画模拟出一个超市购物的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扮演顾客的角色,他们需要挑选商品,计算总共需要支付多少钱,以及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零钱,这些环节都在一个仿真的情境中进行,学生在其中自然地理解了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这种活动状态的呈现,远比课本上静止的插图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在一种沉浸式的体验里,主动地去思考相关的数学问题。信息技术的另一个优势是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现实中的生活场景能够被“搬”进课堂。例如在教授“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的地图工具,带领学生进行一次虚拟的“游览”,地点可以是他们熟悉的校园或者社区,在地图上标记出图书馆、操场、食堂等位置,然后使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来描述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方向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语言来描绘自己生活的空间,这大大增强了他们将知识迁移应用到新情境的能力。再来看“时间”的教学,教师播放一段记录学生日常活动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不同时间段里所进行的活动内容,并尝试着用“时、分、秒”这些单位来记录和描述这些活动发生的时间点。这种将学生真实的生活片段,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感知到数学其实无处不在,就在他们身边,这种感知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认识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实用工具。
2. 资源整合:信息技术激活生活数学素材
信息技术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提供了可能。生活本身蕴含丰富的数学现象,传统教材往往无法充分展现这些内容。技术的力量能够整合多种形式的资源,图片、视频、游戏以及具体案例都可以被汇聚起来。这形成了一个潜在的教学素材集合。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与特定数学知识对应的生活场景实例。建筑呈现的几何形态、自然界存在的数学规律、日常生活中的统计数据都是搜寻的例子。这些实例经过分类整理能够形成有针对性的主题材料包。比如在认识图形单元的教学中,桥梁结构的照片、蜂巢的六边形排列图案甚至足球表面的拼接图形都可以展示给学生观察其结构特性。进行统计内容教学时,截取电视台播放的气温变化曲线或者赛事报道中的得分柱状图就能引导学生解读图形传递的实际信息。这类鲜活素材突破了教材的物理限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表现的多种样态。静态资源之外,动态资源的制作同样依赖技术手段。教师借助录屏工具可以捕捉生活中涉及数学的过程。烹饪时原料的配比操作、种植活动中植株高度的测量步骤、旅行过程里路程与时间的计算实例都能被记录下来。剪辑加工后的微视频可以作为课堂内容的有效补充。讲解比例概念时播放一段调制果汁的录像很有效。录像先呈现果汁与水按照 1:2 比例混合的操作,接着要求学生预测配方比例改变后的口感差异,最后通过实际品尝来检验预测结果。这种从实验操作到理论预测再到实际验证的完整流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比例的实际内涵,超越了公式的死记硬背。进一步地,学生自身也被鼓励使用技术工具参与素材收集。携带手机拍照录音笔记录都可能发现生活的数学片段。班级内部可以构建一个共享空间汇集这些发现。资源共享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动学习。
3. 互动升级:信息技术拓展生活数学实践
数学学习的终极指向在于实际应用,传统课堂环境受制于时间空间,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往往受到相当限制。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搭建连接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学学习的边界得以向课堂之外延伸,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能性随之增加。例如,“家庭数学日”活动可被教师设计出来,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协作完成一项生活任务,规划周末购物清单、计算家庭水电费、设计房间布局属于此类任务的典型代表,学生利用手机拍摄过程并录制讲解视频,上传至班级群进行分享成为活动流程的一部分。此种“做中学”的路径,使学生有机会切身体验数学在家庭日常运作中的实用价值,亲子互动关系亦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加强。教师通过线上点评、优秀作品展示等途径给予学生即时反馈,其学习成就感获得有效强化。信息技术还具备支持跨时空协作学习的潜力。借助“腾讯文档”、“钉钉群”等在线协作工具,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小调查”项目。当教授“数据收集与整理”相关内容时,分组调查的任务得以布置,“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小区内不同颜色汽车的数量”等主题可供学生选择,调查结果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予以呈现。学生在群内讨论调查方法、分享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最终结论,教师则进行实时指导,协助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协作式学习的模式,不仅对学生数据能力的提升存在助益,其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亦可能从中获益。此外,引入“数学游戏化学习”平台成为另一种可能,教师在此平台上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任务,“虚拟超市购物”、“城市规划师”等游戏情境被创设出来,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的目标得以实现,“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有机会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强大助力。通过情境创设,数学从抽象的符号变为生动的生活场景;通过资源整合,生活素材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通过互动升级,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夏佳娟 . 具身理论视角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开心购物街”活动的深度探析 [J]. 大学 , 2025,(S1): 190-192.
[2] 吕秀杰 . 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 [J]. 华夏教师 , 2025,(18): 51-53.
[3] 姚甲利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 2025,41(02):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