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路径研究
杨丽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000
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而生活化教学路径强调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融入生活场景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融入生活场景,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基础。新课标强调要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则要认识到生活场景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元素,通过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知识。
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现人生价值”这一抽象概念,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身边的社区志愿服务场景,让学生在课前关注社区中经常出现的志愿服务活动,像社区组织的关爱孤寡老人活动、环保公益活动等。
在课堂上,教师请学生详细描述这些活动的开展情况,分组讨论在这些志愿服务场景中,志愿者们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追求。学生们会发现,志愿者们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帮助他们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这不仅给老人带来了快乐,也让志愿者自身感受到了付出的快乐,实现了自我价值。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志愿者们践行着对社会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从这个生活场景中,学生们得以关联生活见闻,体会到承担社会责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能够让学生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结合生活实践
教学方法生活化是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关键手段,强调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新课标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生活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比如,在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中“远离违法犯罪”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这一生活化教学方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选择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如财物盗窃。然后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辩护人、被告人等角色。在模拟法庭开始前,引导学生熟悉相关法律程序和角色职责。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法庭审判的流程,学习与盗窃相关的法律条文。
模拟法庭正式开始后,“法官”宣布开庭,“检察官”对“被告人”
的犯罪行为进行指控,“辩护人”为“被告人”进行辩护,“被告人”陈述自己的犯罪经过和内心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以及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引导参与的学生全身心投入,深刻体会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模拟法庭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被告人”的行为为什么构成违法犯罪,以及从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深刻体会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会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懂得在生活中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三、教学评价生活化,注重生活应用
教学评价生活化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环节,强调以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和知识应用能力为评价依据。新课标即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评价,能够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比如,针对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教学评价,可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权利义务的认识和践行情况。教师可布置一项长期的观察任务,让学生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分析其中涉及的权利和义务。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观察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同时观察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权利,如隐私权、财产权等;在学校生活中,观察并认识到大家参与学校活动的权利,以及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的义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公民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的权利义务,如享有安全舒适乘车的权利,同时有遵守乘车秩序、爱护公共设施的义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教师再组织课堂上的分享交流,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享情况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生活中对权利义务的正确认知和实际践行情况。对于能够准确分析生活中权利义务关系,并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建议。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要持续深入推进生活化教学,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兰慧珍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5,41(08):18-22.
[2] 张传海 . 生活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路径 [J]. 华夏教师 ,2025,(05):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