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胃肠外科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王霞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

【引言】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经常会面临极大的营养风险会导致他们的恢复度、激素下降,传统术后禁食观念已经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被逐步取代。早期肠内营养作为术后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其理论基础在于让患者的身体状况能够快速恢复,维持肠道内的屏障功能,进而实现患者免疫力的逐步提高。本文就通过分析胃肠外科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外科术后的应用效果,希望能为后续外科手术提供循证依据,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一、早期肠内营养定义

早期肠内营养是指在胃肠外科手术后 48 小时内,通过肠道的途径为患者有效提供其适应的可靠的营养支持。基于术后胃肠道麻痹,通常仅限于胃和结肠,所以对患者而言,他们的小肠活力相对较强,所以小肠功能恢复速度较快,大多数患者可以在 48 小时内,在小肠里接受营养供给,这既能够贴合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有助于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迅速恢复正常,保证肠道内菌群更加平衡和优化。

二、早期肠内营养供给的优势

其一可以有效实现营养状况的改进。早期肠内营养是指将营养液直接通过注射的方式放置于患者的胃肠道内,这样就可以直接通过胃肠道对营养进行吸收,满足患者机体本身对于营养的多元化需求。胃肠手术后,患者往往会因为手术创伤、禁食等多种原因长久不能进食,这会导致他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营养不良,也不利于他们的术后恢复,而早期肠内营养既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还能够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逐步纠正患者身体内出现的各种营养水平不平衡现实情况,还可以促进患者伤口快速恢复,组织快速修复。

其二胃肠外科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供给可以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很多手术患者都是因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者是进食了不良物品而出现的胃肠功能损坏,以至于手术。手术结束后通过早期肠内营养刺激能够进一步激活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增加患者肠胃内调节胆汁以及分泌激素的释放量和合成量,这样患者就可以在正常的肠道环境中实现肝功能的全面保护,同时还可以提高全身免疫力。此外,营养液中除了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之外,还有纤维素能够进一步帮助患者肠胃功能恢复,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同时有助于患者更快速的出院。

其三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保证肠粘膜组织结构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尤其是可以保护肠粘膜屏障,预防肠道内出现的各种细菌,手术后患者极易出现合成类激素失衡,而进行早期营养支持,也能够将激素失衡的概率降至最低。

三、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外科术后的应用方法

1. 引进置管护理

在手术结束前可以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放置胃管前端侧孔,将鼻腔视作插管的起点,经过鼻腔插入到胃中,胃管位置调整好后就可以直接直接通过管道来供给患者营养,在手术前对系膜炎进行穿孔,置入肠内固定好位置缝合皮肤,合理的放置管能够保证营养液快速到达引导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

2. 营养液的选择与输注

根据患者身体的实际情况,如果不能进行置管护理,就可以选择引进营养液,主要是针对于术后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弱的患者,需要针对其身体实际情况进行全方面评估,要选用预消化配方,也就是短肽配方。因为人体对蛋白质并不是全面吸收,太多人体只能吸收 67% 的短肽,而且短肽是不需要消化的,对于胃肠术后的患者而言,这种蛋白质的摄取是最方便有效的,既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不会增加太多肠胃负担。同时短肽制剂腹胀、腹泻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要远远低于其他营养液,所以更有利于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在输注营养液时要注意,不同患者可能在营养液注入身体后有不同的反应,此时也需要护理人员及时观察患者的实际身心状况,以此来保证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保障患者快速康复、快速出院。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胃肠手术的出现概率有了全面提升,如何才能更好的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更好的实现胃肠术后患者康复效率、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医护工作人员所需思考的重中之重,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分析和实践,发现引进胃肠外科手术能够有效实现肠内营养供给,为此加强肠内营养支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乔祥社 , 马陈建 , 苌喜 , 等 . 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术后早期应用的临床观察 [J]. 广州医药 , 2024, 55 (07): 786-790.

[2] 乔祥社 , 马陈建 , 苌喜 , 等 . 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术后早 期 应 用 的 临 床 研 究 [J]. 中 国 医 药 科 学 , 2024, 14 (11): 191-194.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