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中高段数学深度教学探究
杨俊华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胜利街小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当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仍然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解题,轻思维”的教学问题,导致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经常陷入被动学习、机械记忆、模仿例题解题的困境之中,导致学生们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无法进行独立的分析与解决。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教学不仅能改善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还能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考,进而打破学生们被动学习的局面,并帮助学生构建出扎实的数学知识体系,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设计深度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问题是学生主动思考的“引擎”,深度问题犹如“发动机”,能够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探究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深度问题时,既要不断地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欲望,以“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搭建“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思维阶梯,从而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的、主动地参与数学探究,而非被动地接受数学答案。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如果直接告诉学
生:“咱们可以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那么学生们
只会按照这种算法进行机械的模仿计算,对于背后的算理并不清楚,
基于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深度问题。问题:“我们已经会算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比如
,为什么可以直接把分子相加呢?那 加 能不能也直接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1
生结合分数的意义进行画图分析,比如用两个同样的圆分别表示
和
,这个时候学生们会发现
是两个
是 2 个
,也就是说在这个算
式里,它们的单位是“
,所以, 44
、
可以直接相加,因为它们单位
相同。而
的单位不同,
, 是一个
当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继续进行追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他们的单位变得一样呢?”这时候有的学生自然会想到找一个共同的单位这一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更理解了背后的算力,从而实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
二、开展深度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探究是学生内化数学知识的过程,深度探究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从中实现全面发展。小学中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和探究能力,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大胆尝试,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暴露思维过程,便于教师及时引导和纠正。此外,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通过交流碰撞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等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当学生们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之后,我继续引导学生往“深”的探究。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棱长为 3cm 的正方体,让学生算出它的表面积,即3×3×6=54cm ²。接着我提出问题:“如果从一个角上挖掉一个棱长为 1cm 的小正方体,剩下的立体图形表面积是多少?”这时候,我先让学生猜想,有的学生认为表面积减少了,因为挖掉了一个小正方体,少了 3 个面;有的学生觉得不变;还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此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分组用小正方体模型动手操作,观察挖掉后图形的表面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原来的大正方体表面少了 3 个1cm² 的面,但挖掉后又新露出了 3 个 1cm ² 的面,所以表面积和原来一样,还是 54cm ²。这个时候,我将继续追问:“如果从棱的中间挖掉一个小正方体(不挖穿),表面积会怎样?从面的中间挖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发现不同挖法对表面积的影响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思维深度不断提升。
三、组织学习迁移,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学习迁移是检验学生是否深度理解某个知识点的重要标志。学生能够将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证明学生已经彻底掌握了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搭建知识间的联系桥梁,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问题背后的共通规律或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实现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跨越。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迁移长方形面积的探究方法。课程开始,我提出问题:“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尝试用数方格的方法,发现不满一格的可以拼补成整格。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回忆“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动手剪拼并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学生们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 Σ=Σ 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 Σ=Σ 平行四边形的高”。此时,学生们可以迁移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Σ=Σ 底 × 高”的公式。
总而言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中高段数学深度教学,核心在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数学教师要设计有思维张力的问题、组织有深度的探究活动、引导有效的知识迁移,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亚平. 探求本质引领思维——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 ,2024,(34):78-80.
[2] 刘金花 .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4,(2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