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中做好生活准备的案例设计与实践

作者

杨柳

鄂伦春自治旗民族幼儿园,165450

一、引言

研究背景聚焦于政策导向与现实需求: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明确将“生活准备”纳入幼小衔接核心内容,强调培养幼儿独立性与责任感;然而调研显示,约 30% 的幼儿入学后存在依赖性强、时间观念模糊等问题,如书包整理混乱、作息不规律等。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生活准备教育,助力幼儿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管理者”转变,降低入学适应障碍。核心概念界定中,“生活准备”涵盖自理能力(如穿衣、用餐)、时间管理(如规划课间活动)、任务意识(如完成值日任务)及社会适应(如合作解决问题),而“幼小衔接”则指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需关注幼儿心理、行为及能力的衔接。

二、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幼小衔接生活准备的相关研究中,当前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倾向,即多数研究将关注点聚焦于单一生活技能训练。例如,整理书包、系鞋带、穿脱衣物等具体生活操作成为研究热点。这些研究通常以短期项目或活动形式开展,旨在提升幼儿在特定生活场景下的技能熟练度。然而,这种研究路径的局限性也较为突出,由于缺乏系统性课程设计,各项技能训练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幼儿难以将所学技能整合为完整的生活能力体系,无法形成对生活准备的全面认知与长效能力提升,导致生活准备教育效果难以持续。

国外在幼小衔接生活准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日本“幼小一贯教育”为例,该教育模式将生活习惯培养视为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贯穿于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通过渐进式、渗透式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主能力。芬兰小学前一年设置的“预备班”同样值得借鉴,其以游戏化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环境中,逐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与适应能力,为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2.2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针对当前幼小衔接生活准备教育的不足,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首先,将以往零散、碎片化的生活准备活动进行系统整合,构建阶梯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从基础生活技能到复杂生活能力,逐步提升难度与要求,形成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合游戏化学习与真实情境体验。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同时,创设贴近小学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技能,增强学习效果与实用性。此外,本研究还注重家园共育,通过设计家园任务清单,如“家庭值日表”,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生活准备活动,既巩固幼儿在园所学技能,又增进亲子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三、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幼儿园大班 30 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幼儿各半,以保证样本的均衡性与代表性。研究周期设定为 2 个月,这一时长既能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适应并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又能有效观察其生活能力的发展变化,为研究提供较为充分的数据支持。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遵循“计划—实施—观察—反思”的循环模式推进《21 天生活能力挑战计划》。在计划阶段,明确研究目标与具体活动安排;实施阶段,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各项活动;观察阶段,全面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反思阶段,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活动调整提供依据。

数据收集方式多样,包括观察记录表,详细记录幼儿整理书包速度、时间规划合理性等行为表现;幼儿作品分析,如课程表设计图,从中了解幼儿对时间管理与生活规划的认知;家长访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行为变化,获取多维度信息。此外,还进行前后测对比,以自理能力达标率等指标量化幼儿能力提升情况。例如,通过前后测对比发现,幼儿整理书包速度从平均 5 分钟缩短至 2 分钟,自理能力达标率从 45% 提升至 82% ,直观展现了研究效果。

四、实践案例—— ⟨⟨21 天生活能力挑战计划》

(一)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以目标为导向,构建分层目标体系:自理能力目标为独立整理书包、系鞋带完成度 ⩾80% ;时间管理目标为认识时钟整点,按计划完成简单任务;社会适应目标为主动承担值日生工作,合作解决问题。实施路径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小学探秘”照片展、绘本共读《大头鱼上学记》唤醒幼儿认知;第二阶段设置每日任务,如晨间签到、课间10 分钟自主规划,并借助沙漏计时器、可视化流程图等工具支持;第三阶段通过“一日小学生”角色扮演、合作设计班级值日表等情景模拟固化成果。例如,在“课间 10 分钟”活动中,幼儿需自主规划如厕、喝水、准备下节课用品,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其时间分配合理性。

(二)实施效果分析

实施效果通过量化数据与质性分析双重验证。量化数据显示,自理能力达标率从 45% 提升至 82% , 80% 的幼儿能根据课程表提前准备学习用品,75% 能独立完成课间规划。质性分析包括幼儿访谈与家长反馈:幼儿表示“现在会看课程表,不用妈妈帮忙找课本了”,家长反馈“孩子每天自己定闹钟起床,责任感明显增强”。例如,一名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主动帮助同伴整理书包,体现合作意识提升;另一名幼儿通过“时间银行”游戏,学会用积木兑换自由活动时间,增强时间感知能力。

五、讨论与建议

关键经验表明,游戏化设计(如打卡积分、角色扮演)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动机,家园协同(如家庭任务清单)是生活习惯养成的保障。反思改进中,针对个别幼儿时间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引入“时间银行”游戏,通过积木兑换自由活动时间,增强时间感知。教育建议包括:幼儿园将生活准备融入日常环节(如自主取餐、签到墙),形成常态化教育;家长避免包办代替,给予“试误”机会(如允许幼儿尝试系鞋带失败)。例如,教师可在班级设置“生活技能角”,提供系鞋带、整理书包等实践材料,供幼儿自主练习。

六、结论

生活准备是幼小衔接的奠基性工作,需通过系统性活动设计、家园社多方联动,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儿童”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个性化支持策略,如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计分层任务,或利用数字工具(如时间管理 APP)提升教育精准性。例如,为时间感知较弱的幼儿设计“时钟拼图”游戏,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时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侯美玲 .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园共育的“ 惑” 与“ 解”[J]. 成才 ,2024,(24):70-72.

[2] 梁国燕 . 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与家庭协同教育的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36):78-80.

[3]祝烨荔.幼小衔接视野下提升大班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实践——以“情绪特工营”活动为例 [J]. 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 ,2024,(1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