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与精度分析
黄玉婷
410381198601203581
引言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其利用状况的动态监测对于合理规划、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土地利用监测方法,如地面调查和卫星遥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地面调查虽然精度较高,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大面积的快速监测;卫星遥感虽然能够覆盖较大范围,但分辨率相对有限,对于小面积或者复杂地形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不够精准。
在这种背景下,无人机遥感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无人机遥感能够在低空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其灵活性使其可以针对特定区域进行详细的监测任务。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如光学相机、多光谱相机等,无人机能够捕捉到丰富的地表信息,这为精确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无人机的操作相对简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快速调整飞行计划,在应对突发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时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要充分发挥无人机遥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潜力,需要深入研究其监测方法并对精度进行严格的分析,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一、无人机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
(一)数据获取
无人机遥感的数据获取首先要进行飞行规划。这需要考虑监测区域的范围、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因素。例如,在山区进行监测时,要避开山峰、山谷等复杂地形造成的信号遮挡和气流干扰。飞行高度的设定直接影响影像的分辨率和覆盖范围,一般来说,飞行高度越低,分辨率越高,但覆盖范围越小。根据监测任务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光学相机适合获取高分辨率的彩色影像,能够清晰地反映地表的地物类型和边界。多光谱相机则可以获取多个波段的影像,通过分析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差异,能够区分植被、水体、裸地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在飞行过程中,要确保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这需要对无人机的飞行姿态进行实时控制,避免因无人机晃动而造成影像模糊。还要考虑光照条件的影响,尽量选择在光照均匀、无阴影的时段进行飞行,以保证获取的影像质量。例如,在中午时分,太阳高度角较大,地表阴影较少,有利于获取清晰的影像。为了获取全面的土地利用信息,需要设置合理的重叠度。航向重叠度一般设置在60%- 80% ,旁向重叠度设置在 30%- 50% ,这样可以确保在后续的影像处理过程中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拼接和三维建模。
(二)数据处理
获取到无人机影像数据后,首先要进行预处理。这包括影像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主要是纠正由于无人机飞行姿态、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影像变形。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影像坐标转换为真实的地理坐标。辐射校正则是消除由于传感器响应特性、大气散射等因素造成的影像辐射误差。这可以通过建立辐射传输模型或者采用基于地面控制点的校正方法来实现。
影像拼接是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由于无人机每次飞行获取的影像只是监测区域的一部分,需要将多幅影像拼接成完整的区域影像。在拼接过程中,要根据影像的重叠区域,通过特征匹配算法找到相邻影像之间的对应点,然后进行影像的融合。常用的影像拼接算法有基于特征点的 SIFT 算法和基于区域的归一化互相关算法。为了提高影像的可读性和分析效率,还需要对拼接后的影像进行增强处理,如直方图均衡化、对比度拉伸等操作。
二、无人机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精度分析
(一)影响精度的因素
飞行参数对监测精度具有显著影响。飞行高度的偏差会直接引起影像地面采样距离(GSD)的变化,进而影响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地物识别能力。若飞行高度过高,导致影像分辨率下降,可能使小尺度土地利用斑块无法被准确区分,造成类型误判;而飞行高度过低则可能因覆盖范围减小而增加数据获取难度。此外,飞行速度的控制同样关键,过快的飞行速度可能导致图像运动模糊,降低影像清晰度,从而影响地物边界的识别与分类精度。航向重叠度与旁向重叠度的设置也至关重要,重叠度过低将导致影像匹配点不足,影响后续三维重建与拼接质量,而过高的重叠度则可能增加数据冗余,提升处理成本。因此,需根据地形特征与监测需求合理设定飞行参数,以保证影像数据的质量与处理
效率。
传感器性能是决定遥感监测精度的核心因素之一。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决定了可识别地物的最小尺寸,高分辨率传感器能够捕捉更精细的地物细节,提高土地利用类型的判别能力。例如,高分辨率光学相机可有效区分农田内部不同作物种类及其生长状态,而低分辨率传感器仅能识别为“农田”这一宏观类别。光谱分辨率同样是关键指标,其决定了传感器在不同波段下的探测能力。由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具有差异化的光谱反射特性,若传感器光谱响应范围未能覆盖关键波段,则可能导致地物光谱信息缺失,进而降低分类准确性。此外,传感器的时间分辨率也应纳入考虑范畴,特别是在动态监测中,重复观测周期过短或过长都可能影响变化检测的时效性与连续性。
(二)精度评估方法
在评估无人机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精度时,常用的方法是基于地面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确保评估结果具有代表性,在监测区域内应科学布设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这些控制点的土地利用类型需通过高精度实地调查、采样与验证确定,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将无人机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地面控制点的实际类型进行空间匹配与类别比对,进而构建混淆矩阵。通过混淆矩阵可计算出总体精度、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等关键指标。总体精度是指被正确分类的像元数占总像元数的比例,反映整个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用户精度表示在分类结果中被判定为某一类的像元实际属于该类的概率,体现分类结果的可靠性;生产者精度则指实际属于某一类的像元被正确分类的概率,反映分类方法对该类地物的识别能力。除基于地面调查数据的传统评估方法外,还可采用交叉验证策略提升评估稳定性。通常将监测区域划分为若干子区域,部分用于训练分类模型,其余用于精度验证,并通过多次迭代实现更稳健的精度评估。该方法有助于减少样本偏差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提高精度评估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结论
无人机遥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合理的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可以获取高质量的土地利用影像数据。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其监测精度受到飞行参数、传感器性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精度,需要在飞行规划、传感器选择以及数据处理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在精度评估方面,基于地面调查数据和交叉验证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衡量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虽然目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算法的优化以及成本效益的进一步提升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遥感有望成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领域更加可靠和高效的工具,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瑜 , 马家驹 . 基于无人机倾斜影像 DSM 数据的城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 [J]. 江西测绘 ,2022,(01):29-32.
[2] 龚 卫 . 基 于 遥 感 数 据 的 土 地 利 用 监 测 研 究 [J]. 测 绘 科 学 技术 ,2024,12(03):223-230.